个旧学院外援女,个旧学院女生外援
校园里的特殊身影
最近走在个旧学院的林荫道上,总能看见几个陌生的女生身影。她们背着双肩包,脚步匆匆,时而低头看手机,时而抬头寻找教学楼号。有次在食堂排队,前面两个女生讨论着微积分题目,我随口接了句话,她们笑着转头:“我们是来帮忙代课的。”
这事挺新鲜的。个旧学院外援女这个词,不知不觉就在校园里传开了。隔壁宿舍的老王说,他选修的《西方美术史》班里来了叁个这样的女生,每次都坐在最后一排,但笔记记得特别认真。更神奇的是上周的随堂测试,她们居然都拿了九十多分。
我带着好奇,开始留意这些特别的女生。周二下午的公共选修课,果然在角落发现了两个生面孔。她们不像其他学生那样时不时玩手机,而是全程盯着黑板,偶尔还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。下课铃一响,她们就迅速收拾东西离开,像是赶着去下一个课堂。
说来也巧,周五在图书馆赶论文时,正好挨着其中一位。她面前摊着两本截然不同的专业书——左边是《电路分析》,右边是《古代文学史》。我忍不住问:“这两门课跨度太大了吧?”她腼腆地笑笑:“没办法,雇主需要。”
藏在书包里的秘密
通过几次接触,我渐渐摸清了这些个旧学院女生外援的规律。她们通常同时接手2-3门课程,用不同颜色的笔记本区分不同雇主的要求。有个叫小雨的女生告诉我,她这学期替叁个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,最忙的时候一天要跑五个教学楼。
“其实挺累的。”小雨叹了口气,“既要记住每个雇主的上课习惯,还要模仿他们的笔迹记笔记。上次不小心把物理笔记写在了英语作业本上,差点穿帮。”说着她翻开书包,里面整齐排列着六个文件夹,封面上贴着不同颜色的标签。
这些女生大多来自周边高校,有些甚至是已经毕业的学生。她们通过社交平台接单,价格根据课程难度浮动。基础公共课每节收费较低,而专业核心课的价格能翻倍。期末考试期间,代考业务更是供不应求。
让我意外的是,她们之间还有个资源共享群。群里实时更新各门课程的点名频率、作业要求,甚至教授的教学特点。有次线性代数课突然小测验,两分钟内群里就收到了完整的题目和答案。
坐在图书馆的窗边,看着小雨同时回复叁个雇主的消息,我突然想到:这些女生就像校园里的“影子学生”,明明坐在教室里,却永远不属于那个课堂。
悄然生长的灰色地带
这件事越想越有意思。这些个旧学院外援女的出现,其实反映了很多问题。现在的大学生确实压力大,有些课程实在不想上,又怕影响学分,只好出此下策。而提供服务的这些女生,也确实需要这份收入。
上周在操场遇见体育老师,他说现在连体育课都有人代上。“那些代跑800米的女生,跑完脸不红心不跳的,我一眼就能看出来。”但他也很无奈,“总不能每节课都查学生证吧?”
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,有次课堂讨论分组,两个代课女生被分到了同一组。她们面面相觑,都不敢先开口,生怕暴露身份。最后只能假装不舒服,提前离开了教室。
我一直在想,这种现象到底该怎么看待。从学校的角度,这肯定违反了校规。但对那些请外援的学生来说,可能真有不得已的苦衷。比如同时做两份兼职的小张,他说要不是期末实在忙不过来,也不会找代课。
至于那些个旧学院女生外援,她们也有自己的理由。应届生小敏告诉我,她靠这个月入叁千,正好够支付房租和生活费。“比发传单轻松,比家教自由,就是心里总不太踏实。”
傍晚时分,又看见那些匆匆的身影穿梭在教学楼之间。她们或许没意识到,自己正在书写着校园里最特别的风景线。这个现象背后,藏着太多值得思考的东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