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平泄火的小巷子,开平清火的小巷子

发布时间:2025-11-05 05:32:49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天下午,我拐进这条巷子完全是个意外。原本想去开平老街买点凉茶,却在巷口被一阵穿堂风拦住了脚步——风中夹着老陈皮和淡淡菊花香,像是有人正在熬制什么降火的东西。

巷子窄得很,两侧青砖墙长满厚实的青苔,偶有几株野薄荷从墙缝里探出来。往里走十来步,果然看见个白发老人家坐在竹椅上,面前小炭炉上煨着个陶罐,咕嘟咕嘟响着。“年轻人,看你嘴角起泡,来碗桑菊饮?”他说话时,手里的蒲扇还轻轻扇着火。

两种不同的智慧

老人说这条巷子没有正式名字,但老街坊都叫它“泄火巷”。我正纳闷,他指着巷子深处:“再往里走,有个婆婆专卖龟苓膏,她那叫‘清火’。”我仔细一想,这用词还真有讲究。“泄”是疏解,像打开阀门让热气涌出去;“清”是净化,仿佛慢慢把水里的杂质沉淀下来。

炭炉上的陶罐这时冒出更多白气,老人不紧不慢往里添了两片甘草。“急火攻心要泄,虚火慢炖要清。人嘛,有时候得痛快地泄,有时候得耐心地清。”他说这话时,巷子里的穿堂风正好拂过脸颊,我忽然觉得额头的汗都凉了几分。

继续往里走,果然在巷子中段看见个小铺面,玻璃柜里摆着深褐色的龟苓膏。守摊的婆婆不说话,只是递来一小碗,配了勺蜂蜜。第一口苦得我皱眉,但回味特别甘甜,那种清凉从喉咙慢慢滑到胃里,确实和巷口的桑菊饮不一样——一个像及时雨,一个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。

巷子里的时光

这条开平泄火的小巷子不过百米长,却像把人的火气分门别类了。年轻人多半在巷口站着喝完桑菊饮,抹抹嘴就走;中老年人喜欢坐在巷子中间的石凳上,慢慢品那碗龟苓膏。或许他们品的不仅是降火的东西,更是这份闹中取静的悠闲。

我在石凳上坐了会儿,看见隔壁阿婆端着小锅来买龟苓膏,说是孙子考试压力大,嘴上起泡。婆婆特意多给了半块:“让孩子别急,慢慢来。”阿婆笑着点头:“是啊,清火的东西急不得。”

夕阳西斜时,我又经过巷口,老人正在收摊。他认出我来,笑道:“怎么样,我们这条开平清火的小巷子不错吧?”我这才发现,在这呆了半天,心头那点烦躁不知不觉就散了。或许这条巷子神奇的地方,不只是那些祖传的方子,更是这种慢下来的生活态度。

如今城市里到处都是二十四小时营业的凉茶铺,各种速效降火的东西摆在冰柜里任人挑选。但在这条没有名字的小巷,人们还保留着选择的权利——知道自己需要的是痛快的“泄”,还是温和的“清”。这大概就是老开平人最简单的智慧吧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