瑞昌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小巷情缘150的温馨故事

发布时间:2025-11-05 05:16:10 来源:原创内容

瑞昌那条青石板路的小巷,我打记事起就常走。巷子两边是斑驳的粉墙,墙角总探出几丛绿油油的野草,临街的木窗棂上,偶尔晾着几件洗得发白的衣裳。这条巷子窄,最宽处也就一米五的样子,所以街坊们都叫它“一百五巷”。对于这条巷子的故事,最让人挂在嘴边的,还是住在巷尾的陈爷爷和他老伴。

巷子里的老邻居们都晓得,陈爷爷每天下午准叁点,会搬个小马扎坐在自家门口,眯缝着眼看巷口。等巷口那棵老槐树的影子斜到第叁块青石板时,他就会颤巍巍地站起来——这时候,买菜回来的李奶奶刚好拐进巷子。陈爷爷接过她手里沉甸甸的菜篮子,另一只手自然而然就牵住了她的手。两人也不说话,就这么并排走着,慢慢消失在巷子深处。那篮子菜少说也有十来斤,可陈爷爷提着的样子,倒像提着什么稀世珍宝。

竹竿传书的年月

有一回我去陈爷爷家送东西,正碰上老两口在院子里择豆角。说起当年的故事,李奶奶脸上竟泛起少女般的红晕。“那会儿巷子两头住,想见一面难着呢,”她手里的豆角掰得咔咔响,“他就想了个傻主意——在两户院墙间架了根长竹竿,竹竿上系个小布袋。想说什么了,就把字条放布袋里,用竹竿慢慢递过去。”陈爷爷在一旁嘿嘿地笑,补充道:“有一回下大雨,她递过来的布袋里除了字条,还多了一把伞。字条上就写了仨字:‘别淋着’。”说到这儿,两位老人相视一笑,那笑容里藏着太多我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。

这种纯粹的情感,就这样在窄窄的巷道里生了根。如今的“一百五巷”,年轻人都搬得差不多了,剩下的多是些念旧的老人。可每当我看到陈爷爷和李奶奶相互搀扶着走在巷子里,就觉得这条巷子依然充满生气。他们的身影映在青石板上,被夕阳拉得老长老长,仿佛这条路他们能一直走下去。

前些日子巷子要翻修,社区来人征求意见。陈爷爷只提了一条:“青石板别换,我老伴眼神不好,新路她走不惯。”这话传到李奶奶耳朵里,她嗔怪地说了句“这老头子”,转身却偷偷抹了抹眼角。后来巷子的青石板真就留下来了,只是重新铺平整了些。

有天傍晚我路过,看见两位老人坐在门槛上。李奶奶头轻轻靠在陈爷爷肩上,陈爷爷的手有一下没一下地拍着她的背,像哄孩子似的。巷子里的穿堂风轻轻拂过,带起几片落叶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,“瑞昌小巷子里150的爱情”从来不是指巷子的宽度,而是两个人在这有限的空间里,用一辈子走出来的无限深情。

现在每次走过这条巷子,我总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。墙角的野草黄了又绿,窗棂上的衣裳换了又换,可那份“小巷情缘150的温馨故事”,却像巷口那棵老槐树,年年岁岁,愈发郁郁葱葱。或许最好的爱情就是这样——不需要惊天动地,只是在一条走不厌的小巷里,牵着同一个人的手,走过春夏秋冬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