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德镇品茶工作室体验分享,茶艺空间品鉴记录
车子拐进一条不太起眼的小巷,外面的喧嚣仿佛一下子被隔绝了。按照朋友给的地址,我找到了一扇木门,门楣上挂着一块小小的木牌,上面手写着“青筠茶事”。推门进去,一股淡淡的、混合着陶土和茶香的气息迎面扑来,心里一下子就觉得,来对地方了。
工作室不大,却一点也不觉得拥挤。靠墙的架子上,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瓷器,有素雅的白釉,也有青花勾勒的山水,它们不像商场里那样被玻璃罩着,就那么自然地待在那里,好像本来就该在那儿。主人是个温和的年轻人,话不多,只是笑着招呼我坐下。他正在给一把新烧好的壶“喂茶”,动作轻柔,像在照顾一个初生的婴儿。
今天喝的是武夷山的肉桂。主人取茶叶,没有用称,全凭手感。他笑着说,和这些器物处久了,手就是称。热水冲入盖碗的瞬间,一股霸道的、带着果香的辛锐气息猛地炸开,直往鼻子里钻。这第一泡,他快速出汤,说是用来“醒”茶,也“醒”我们的舌头。茶汤倒入我面前那个龙泉青瓷的杯子里,汤色橙黄透亮,像一块温润的琥珀。
我端起杯子,没有急着喝。杯壁的温度透过指尖,不烫,是一种妥帖的暖。你能清晰地感觉到,这温暖是如何从杯子,慢慢流到你的手上,再缓缓地淌进心里的。这种触感,是冰冷的玻璃杯永远给不了的。我忽然明白了,为什么人们总说瓷器是有生命的,它在与你交流,用它独有的方式。
第二泡,茶汤的滋味完全展开了。入口微涩,但立刻就被一股醇厚的甘甜取代,所谓的“岩韵”开始在口腔里回荡。也正是在这一泡,我真正理解了这把紫砂壶的妙处。它不像盖碗那样直接、猛烈,而是像一个老友,把茶的棱角稍稍磨圆了些,让香气变得更沉稳,汤感也更顺滑了。这次在景德镇品茶工作室的体验,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“水为茶之母,器为茶之父”的老话。
我们一边喝着,一边闲聊。主人说起他烧坏的第一窑杯子,说起某个釉色是怎么在偶然间得到的。他的话匣子打开了,眼神里有光。他说,泥巴和火是有脾气的,你得顺着它们,不能硬来。做器皿是这样,泡茶,大概也是这样吧。你不能着急,得等着水和茶叶在合适的温度里,慢慢相识、相知,最后融合成那一口恰到好处的茶汤。
不知不觉,茶已过了七八泡,滋味渐渐淡了下去,但喉间的甘甜却越来越清晰。我看着手里这个小小的杯子,它其貌不扬,甚至有些手工的笨拙痕迹,但就是让人舍不得放下。这次独特的茶艺空间品鉴,让我带走的不只是口腔里的余韵,更多的,是一种对于“慢”的触感。那种从古老瓷都的泥土里生长出来,经由匠人的手,再通过一杯茶,最终传递到你心里的,安安静静的温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