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化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车站旁的小胡同
敦化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
每次走出敦化火车站,视线总会被对面那条小巷子牵过去。说它是个巷子吧,其实更像城市忘记收回的一道皱纹,夹在崭新的商场和亮堂的宾馆中间,灰扑扑的,却格外真实。
巷口总停着几辆叁轮车,车斗里堆着当季的蔬菜。有位大姐常在那儿卖烤地瓜,铁皮桶炉子冒着白气,甜丝丝的焦香能飘出老远。有次我买了一个,她边找零钱边说:“这炉子跟我十几年啦,比旁边那宾馆岁数都大。”这话听着平常,却让人突然感觉到,原来时光是有味道的。
往深处走,声音就热闹起来。修鞋师傅的小锤子“哒哒”响,裁缝店的缝纫机“嗡嗡”转,还有几家小饭馆,老板娘系着围裙在门口择菜。这些声音和气味混在一起,竟出奇地和谐。
我特别喜欢巷子中段那家旧书店。门脸很小,老板是位戴老花镜的大爷。店里的书堆得快要顶到天花板,却乱中有序。有次我问有没有本老地图,他眯眼想了想,转身就从角落抽了出来。“这本啊,”他轻轻掸掉封面的灰,“搁了快十年了。”
书店隔壁是家剃头铺子,还是那种老式转椅。老师傅手艺利落,和客人聊着家长里短,剪刀在发间穿梭。他说这铺子从他父亲那辈就在了,见证了多少代人的头顶从乌黑变成花白。“现在年轻人都去时髦的发廊喽,”他笑了笑,“但我这儿啊,有人就认这个老理发的味道。”
傍晚时分,巷子最有人间烟火气。下班的人顺路带点熟食,放学的孩子在石板路上追跑,各家厨房飘出炒菜的香味。车站旁的小胡同在暮色里变得温柔,每扇窗后都亮起温暖的灯光。
站在巷口回望,高铁站灯火通明,而这条车站旁的小胡同安静地待在对面,像城市的另一个心跳。它不着急追赶什么,只是日复一日地过着属于自己的日子。这种踏实,反倒成了最让人安心的风景。
或许城市就该是这样,既有向前奔跑的力气,也有让时间慢下来的角落。就像这条敦化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它什么都没说,却告诉每个路过的人:生活啊,可以很简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