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皇岛足浴店为什么只吹不做,为何光说不练的足浴店
最近路过秦皇岛几家足浴店,发现个挺有意思的现象。门口横幅挂着“开业酬宾充500送300”,玻璃窗贴着“大师手法免费体验”,可走进去一问,要么说技师在忙,要么推脱活动刚结束。这让我琢磨起那句老话——光打雷不下雨。
记得上个月在海港区有家新店,宣传单上写着“古法针灸足疗”,朋友专门请假去体验。结果前台小姑娘挠着头说:“仪器还没调试好,要不您先做个普通按摩?”更绝的是,中山大街那家装修气派的门店,整整叁个月都挂着“即将开业”的招牌,门口保安都换了两茬,到现在连个脚盆都没摆出来。
藏在优惠背后的门道
有个在行业里干过的老师傅私下告诉我,有些店搞促销纯粹是缓兵之计。现在生意难做,先靠夸张宣传把客人吸引过来,能办卡就先办卡,资金周转过来再说服务。要是实在搪塞不过去,就推说老师傅回乡探亲、进口设备海关清关——横竖都是临时状况。
北戴河那边有家店更绝,明明写着“24小时营业”,晚上十点去敲门,里面应声的阿姨打着哈欠说:“技师九点半就下班了,要不您明天早点来?”这让人忍不住想问,既然做不到全天营业,何必非要夸大其词呢?
其实这种现象背后藏着不少隐情。现在店面租金节节攀升,员工工资也不能拖欠,有些老板就想出个歪主意:先把客源圈进来,资金回笼了再慢慢完善服务。可他们没想过,顾客这次上了当,下次还会不会傻乎乎地往坑里跳?
去年在开发区有家店搞“终身会员卡”促销,好多老人家冲着“终身”两个字掏了腰包。结果才半年工夫,那家店就改头换面成了美甲沙龙,原来的会员卡都成了废塑料片。这种做派,可不是把消费者的信任当儿戏么?
现在很多人说实体生意难做,但要我说,难的或许不是大环境,而是那份认真做事的心气儿。隔壁老王开的修脚店,门面不大,从来不打夸张广告,就靠老师傅的扎实手艺,现在都得提前叁天预约。这说明什么?老百姓心里有杆秤,吹得天花乱坠不如把每个穴位按到位。
有时候路过那些永远在装修的足浴店,透过蒙尘的玻璃窗往里看,空荡荡的大厅里堆着建材,倒像是个行为艺术展。与其这样折腾,不如学学老街那家夫妻店,虽然就叁个床位,但每个熟客都能被叫出名字,连你习惯的水温都记得清清楚楚。
说到底,服务行业最金贵的不是装修多豪华,宣传多响亮,而是那份说到做到的实在。今天答应送艾草包,明天就不能换成普通药包;说好是四十分钟足底按摩,就不能悄悄缩水成半小时。这些看似小事,恰恰是留住客人的根本。
下次再看到“充值翻倍”“开业大促”这样的字眼,咱们可得多长个心眼。毕竟脚是自己的,钱也是辛苦挣的,谁都不愿意既花了冤枉钱,又憋一肚子气不是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