娄底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小巷深处的150元爱情故事
那个下午的偶遇
娄底的夏天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。我拐进一条从没走过的小巷想抄近路,青石板被晒得发烫,两边的老房子挤作一团,墙皮斑驳得像老人的皱纹。就在巷子深处,我听见一阵剁菜声,循着声音望去,一家店面窄小的快餐店门口,挂着块手写牌子:“两荤一素,150元包月”。
店里坐着对老夫妻,男的正在切菜,女的在擦桌子。我好奇地问这价格能赚钱吗,阿姨笑了笑:“薄利多销嘛,都是做给街坊邻居的。”她说话时看了眼老伴,那眼神让我忽然觉得,这大概就是娄底小巷子里150的爱情最真实的模样。
老陈和李婶的故事
后来我成了常客,慢慢知道了他们的故事。老陈和李婶都六十多了,在这个巷子开了二十年店。原来150元包月的价格是十年前定的,那时候物价低,还能赚点。如今什么都涨价,可老街坊们收入都不高,他们就没忍心涨价。
“最困难的时候,一天只有五个客人,”老陈一边炒菜一边说,“算下来还要倒贴煤气钱。”我问他为什么不涨价,他擦了擦汗:“张婆婆一个人住,就靠退休金;隔壁小王刚工作,工资也不高……大家都难。”
李婶在旁边默默洗着碗,接了一句:“他就是这样的人,看不得别人为难。”说完往老陈杯子里添了热水,那么自然的动作,好像已经重复了几千遍。
那一天
记得有个雨天,店里没什么人。老陈突然说起他们刚开店的时候,李婶怀了孩子,为了多挣点钱,他每天凌晨叁点就去批发市场抢便宜菜。有次发高烧还硬撑着去,结果连人带车摔在雨里,菜撒了一地。
“他啊,躺在病床上还惦记那些菜,”李婶摇摇头,却伸手把老陈衣领整理了一下,“那时候我就知道,跟了这个人,穷也好富也好,都值了。”
这让我想起小巷深处的150元爱情故事,也许从来不是真的指那个价格,而是两个人愿意为了彼此,也为了身边的人,坚守着某种东西。
巷子里的温情
常来的客人都明白这店的不容易。王大叔每次都会多买份红烧肉,说是带回家晚上吃;学生们吃完总会主动把碗筷收到水池边。有次社区说要给他们发困难补助,老陈死活不同意:“我们还能动,能把店开下去。”
最让我触动的是,虽然每天精打细算,老陈却从不在菜量上抠搜。每份菜都装得满满当当,他说:“人家花150块钱,要对得起良心。”
如今这种娄底小巷子里150的爱情真的不多见了。没有甜言蜜语,没有浪漫惊喜,就是在柴米油盐中,你想着我,我护着你,顺便还对这个世界保留着善意。
夕阳从巷口斜照进来,老陈在灶台前忙碌,李婶在招呼客人。这个画面普通得不能再普通,却让我站在巷口看了很久。也许真正的爱情就是这样——不是计算付出与得到,而是在漫长的日子里,把对方的心意融入每一个平常的举动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