汝州大学城找学生暗号,汝州大学城学生联络暗语
那些年我们心照不宣的接头方式
前两天路过汝州大学城附近的小吃街,听见两个背着书包的男生在奶茶店门口低声说了句“今晚七点老地方见”,说完还默契地碰了碰拳头。这场景突然让我想起当年在这片校区流传的那些特别有意思的暗号。
要说在大学城里找同学帮忙或者约着一起自习,直接发微信打电话当然最方便。但有时候吧,偏偏就想玩点不一样的。比如在图书馆想找人拼桌,直接把书包往邻座椅子上一放,对方抬头看你一眼,笑着把桌上那本《高等数学》往旁边挪半寸——得,这就算接上头了。
食堂里也藏着不少这样的默契。大叁那年冬天,我们常去叁号窗口买热乎乎的牛肉面。要是看见有人端着碗却在找座位时故意绕着柱子走两圈,准是在等还没到的饭搭子。后来这习惯传开了,连窗口打饭的阿姨都学会调侃:“今天要不要多加个蛋?等你那哥们儿呢。”
这些看似随意的举动,慢慢就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联络方式。前两天回学校办事,发现这些习惯不但没消失,反而玩出了新花样。有人在自习室水杯上贴特定颜色的便签纸,有人把自行车停成某种角度,连取快递时报取件码的方式都带着点接头的气质。
其实想想挺有意思的,明明能直接开口的事儿,非要绕着弯子用暗语交流。但恰恰是这种带着点神秘感的小默契,让冷冰冰的校园生活多了温度。现在偶尔翻出当年的旧照片,还能想起那些不用明说就能懂彼此的时光。
记得最清楚的是一次期末考试前,整个宿舍楼都在用各种方式组队复习。我们宿舍门把手上挂过不同颜色的塑料袋,阳台晾衣架摆过特定形状,甚至还在楼下公告栏贴过画着奇怪符号的便利贴。现在说起来可能觉得幼稚,但那时候真觉得,能用这种方式找到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,比直接在群里喊人有意思多了。
这些看似随意的暗号之所以能流传下来,大概就是因为它们带着专属的亲切感。就像毕业多年的学长回校时,还会特意去老地方转两圈,看见现在学生们的新玩法,总会露出会心一笑。
或许再过几年,现在流行的这些联络方式又会被新的花样取代。但藏在那些暗号和手势里的,永远是年轻人之间不用言说的理解和共鸣。这大概就是大学城独有的浪漫吧——用只有自己人懂的方式,说着不用明说的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