穆棱18岁学生一小时50元,同龄家教一课时50元
从零花钱到自立的第一步
前几天在穆棱本地的信息栏里,看到一条挺显眼的帖子:“穆棱18岁学生一小时50元,同龄家教一课时50元。”说实话,这个价钱让我愣了一下。倒不是说贵,而是好奇,一个刚成年的学生,怎么有底气开出这个价?带着这点好奇,我联系上了发帖的小王。
小王是土生土长的穆棱人,今年刚参加完高考。见面那天,他穿着干净的校服衬衫,话不多,但眼神里有股子实在劲儿。我开门见山问他:“很多大学生家教都收不到这个数,你怎么想的?”他笑了笑,从书包里掏出几本笔记,边角都磨得发白了。“叔,您看,”他翻开一本数学笔记,“这是我叁年整理的错题本,每个易错点都用红笔标了原因。隔壁单元张婶家的初二孩子,上学期期末数学刚及格,我带了两个月,这次考了89。”
这话让我想起楼下邻居念叨的事——原来那个帮孩子提分的神秘家教就是小王。确实,那家孩子最近上下楼都哼着歌,不像以前见人就躲着走。看来这“穆棱18岁学生一小时50元”背后,还真不是随便喊价的。
小王接着说,他带的几个学生都是街坊邻居介绍的。有个六年级孩子特别怕写作文,他就带着孩子去河边观察柳树怎么发芽,回来看见快递驿站排长队,又教孩子描写排队时听见的聊天片段。两周后,那孩子居然主动在班级日记里写了叁页观察笔记。“其实孩子不是不会写,是没人带他们发现生活里的故事。”他说这话时,语气像个经验丰富的老教师。
我问他为什么要定这个价钱。他低头搓着手里的笔帽:“我查过周边县市的行情,大学生家教普遍40到60块。我觉得我的方法值这个价。”他停顿了一下,“而且...我想凑够买电脑的钱。家里条件一般,爸妈说上大学给配,可我想自己试试。”
这话让我心里动了一下。在我们这座小城,很多孩子放假不是玩手机就是打零工,像小王这样把知识变成价值的还真不多见。他带的初二学生小军妈妈告诉我,小王有个特别的地方——每次上课前会先花十分钟听孩子讲学校里的趣事,等孩子眼睛亮起来了才开始讲题。“比我们当父母的会哄孩子,”她感慨道,“这钱花得值。”
黄昏时分,我跟小王告别时,看见他匆匆往城东方向走。后来才知道,他那天还要赶去给一个高叁艺考生补数学基础。那孩子专业过了美院线,就卡在文化课上了。小王专门整理了艺考生专用的公式速记法,把复杂的导数图像编成简笔画——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敢喊出“同龄家教一课时50元”的底气。
走在穆棱渐渐亮起路灯的街上,我突然觉得,这条看似普通的家教广告,或许预示着我们这小城正在发生的变化。年轻人开始用知识创造价值,而且理直气壮地认可自己的劳动。这种变化,比任何口号都更有说服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