儋州女骑手外卖一小时一单怎么叫,女骑手接单频率低如何称呼
这两天刷到个挺有意思的话题,有人在问"儋州女骑手外卖一小时一单怎么叫"。说实在的,刚看到这个问题时,我对着屏幕愣了好几秒。这问的到底是接单速度还是大家对女骑手的称呼啊?
我有个表妹就在儋州送外卖,有次跟她聊起这个。她当时就笑了:"要是真能一小时一单倒好了,我们管这叫'等风来'。"见我一脸困惑,她解释说,等单的时候就像在等风,不知道下一阵风什么时候来,但总得在原地等着。
送外卖的节奏比你想象中复杂
其实在儋州这样的小城,外卖骑手的接单模式和北上广深完全不一样。早高峰可能集中在老爸茶店,午高峰基本就是各大办公楼。我表妹说,她经常要骑着电动车在解放路、那大镇几个商圈来回转,系统派单全看运气。
有时候坐在文化广场边的树荫下,半小时都听不到接单提示音。这时候她们几个相熟的女骑手就会互相打趣:"又在这里'等风来'啦?"这种称呼带着点自嘲,也透着无奈。
说到女骑手接单频率低如何称呼,我还特意问了好几个骑手。除了刚才说的"等风来",还有个说法叫"守灯塔"。意思是像守灯塔的人,明知船不一定来,但还是得守着。
儋州的街头,经常能看到女骑手们聚在树荫下闲聊。她们头盔挂在车把上,手机架在车前,眼睛时不时瞄一眼屏幕。有人说她们这是在"钓鱼",不过钓的是订单。
我表妹说过这么件事:有次她连续两个小时没接到单,正打算收工回家,突然接到个跨区订单,从那大镇送到白马井,光这一单就赚了叁十多块。她说那时候的心情,就像渔民捞到条大鱼。
其实想想,这种接单频率低的情况,在儋州这样的城市太常见了。人口流动性小,点外卖的人群相对固定,骑手数量却越来越多。这就导致每个骑手分到的单量自然就少了。
有一次我在东风路那家清补凉店里,正好遇到叁个女骑手在休息。她们说现在最盼着下雨天,虽然辛苦点,但订单量能翻倍。平时晴天的时候,就只能靠老顾客的订单维持着。
说到儋州女骑手外卖一小时一单怎么叫这个问题,我觉得关键不在称呼,而在背后的生存现状。这些女骑手大多数都是本地人,既要照顾家里,又要出来跑单补贴家用。她们选择这行就是因为时间自由,能兼顾家庭。
现在儋州街头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加入骑手行列,这个现象本身就很有意思。可能正是因为接单频率不高,反而让这个工作更适合需要灵活安排时间的女性。
说到这里,我突然想起上次在文化中路看到的一幕:一个女骑手带着孩子送外卖,孩子在后面抱着妈妈的腰,手里还拿着作业本。这样的画面,在儋州其实并不少见。
所以啊,下次你在儋州街头看到女骑手们在树荫下等待,不妨多点理解。她们可能正在"等风来",也可能在"守灯塔"。生活不易,但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