邓州100米内学生约,附近学子相约相聚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18:08:20 来源:原创内容

这事儿说来挺巧的。上周叁我刚搬来邓州新区,正愁附近没什么熟人,就在小区公告栏看见张手写便条:"邓州100米内学生约,周末图书馆组队学习,有意联系。"字迹清秀,还画了个小太阳。

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了微信群。没想到群里有二十多人,都是住在附近几栋楼的学生。组织者是个大叁学长,大家在群里商量着定时间、带什么参考书,热闹得像个小集市。

第一次见面比想象中自在

周六上午九点,我踩着点走进社区图书馆。靠窗的长桌旁已经坐了七八个人,有人正在翻考研英语,有个扎马尾的女生在笔记本上画思维导图。学长抬头看见我,笑着招手:"来啦?随便坐,这边插座多。"

没有想象中的尴尬自我介绍,大家自然地挪出空位。我拿出专业书,偶尔抬头看看周围——左边穿卫衣的男生在做高数题,草稿纸上写满公式;对面戴眼镜的姑娘在默背名词解释,嘴唇轻轻动着。阳光从百叶窗缝隙漏进来,在书本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

学习间隙,不知谁先提起食堂的糖醋排骨,话题就这么打开了。原来大家都为同样的事情烦恼:新开的麻辣烫店在哪栋楼背面,哪家打印店半夜还营业,体育课选羽毛球还是太极拳更轻松。这些琐碎日常,突然让陌生社区变得亲切起来。

那天学到中午,有人提议去尝尝校门口新开的牛肉面。七八个人收拾书包往外走,穿过开满紫藤花的小径时,学长指着路边:"下周咱们可以把桌子搬来这儿,露天学习更舒服。"

意想不到的收获

第二次聚会来了更多人。有个美术系的女生带来自己烤的饼干,计算机系的同学主动帮大家修电脑。我们甚至开发出专属暗号——当有人长时间盯着手机发呆,旁边就会轻轻敲两下桌子,像课堂上的善意提醒。

最让我意外的是,这种随意的相聚竟比独自学习效率高。遇到不懂的题目,转头就能问邻座;想偷懒时看见别人专注的样子,也会默默收起手机。有次我对着民法条文发愁,斜对面的法学院学姐仅用叁分钟就讲清了立法背景,比教材说得还明白。

现在每到周末,我们这群人都会默契地出现在老地方。有时是认真备考,有时只是互相监督写论文。上周下雨,索性转移到同学家的客厅,围着茶几讨论课题,厨房里还煮着红豆汤。氤氲热气中,有人忽然说:"感觉像回到高中自习室。"

是啊,在这个人人戴着耳机走路的世界,能找到方圆百米内可以随时敲开门借支笔、讨论题目的邻居,实在是件温暖的事。那张便条引发的相遇,让独自求学的日子多了陪伴,也让邓州100米内的空间变成了特别的课堂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