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平哪个巷子有服务,附近街道哪里可寻
老街坊的随口一问
那天傍晚,我在高平的老城区溜达,碰见一位坐在巷子口摇着蒲扇的老大爷。我随口问了句:“大爷,跟您打听一下,您知道高平哪个巷子有服务吗?”老大爷停下扇子,眯着眼看了我一会儿,笑了:“小伙子,你这问题问得可有点意思。你是想找剃头的、修鞋的,还是只想找个地方歇歇脚,喝碗大碗茶?”他这一问,反倒把我给问住了。是啊,我到底想问什么呢?
老大爷用扇子指向旁边一条窄窄的巷子,“你看那条巷子,往里走个几十米,有个老周剃头铺,开了叁十多年了,手艺那叫一个稳。再往里拐,还有个刘婶开的杂货铺,卖点针头线脑、油盐酱醋,街坊邻居都爱去她那儿坐坐。”他顿了顿,像是想起了什么,“你这‘附近街道哪里可寻’啊,说白了,不就是找这些能让日子方便点儿、踏实点儿的地方嘛。”
我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,巷子深处飘来一阵饭菜的香味,还夹杂着隐隐约约的电视声。我忽然明白了,我问的“服务”,或许不仅仅是指某个具体的行当,而是那种藏在街头巷尾、维系着生活温度的人情味儿和便利。
巷子里的生活地图
告别了老大爷,我索性就在这几条巷子和附近的街道转悠起来。这一转才发现,这里简直就像一张活的生活地图。你看啊,巷子口可能就摆着个修鞋的小摊,老师傅不紧不慢地敲敲打打;往前走几步,窗户上挂着“维修家电”牌子的小店,老板正专心致志地对付一台旧收音机。
再往里走,情况又不一样了。有的巷子比较宽敞,两旁开着些小饭馆,炒菜的香味能飘出老远;有的巷子特别安静,只有几户人家,门口摆着几盆花草。我琢磨着,这高平哪个巷子有服务,还真不能一概而论。你得看具体是哪条巷子,它处在什么位置,住着什么样的居民。想吃点地道的,你得钻那些烟火气足的巷子;想找个手艺好的老师傅,你得留意那些门口摆着工具、看起来有些年头的铺面。
这让我想起以前住大院的日子。那时候,谁家水管坏了,都知道去东头找王师傅;想裁件衣服,西边的李阿姨手艺最好。这种默契,可不是手机地图能搜出来的。它是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,自然而然形成的。现在虽然住在楼房里,但这种邻里之间的联结,在这些巷子里似乎还保留着。
我在一个十字路口停下来,看着人来人往。心想,这附近街道哪里可寻那些靠谱的、有人情味的小店和小摊呢?大概,就需要我们稍微放慢点脚步,多留意身边那些不起眼的角落,甚至鼓起勇气,像我问那位老大爷一样,主动和街坊邻居聊上几句。
转悠了一大圈,我渐渐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“服务地图”。不是画在纸上的,而是记在心里的。哪家的面条筋道,哪家的师傅修鞋不打补丁,哪家的小卖部老板夜里十点还亮着灯,这些细节,构成了我对这片街区最鲜活的认知。
太阳快落山了,巷子里的灯光次第亮起。我忽然觉得,寻找“高平哪个巷子有服务”的过程,其实也是在重新认识我们和生活周边环境的关系。这些看似普通的巷子和街道,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,里面流淌着的是最真实、最鲜活的生活气息。下次当你再疑惑附近街道哪里可寻那些便利与温暖时,或许也可以像我一样,走出去,转转看,答案可能就在那巷子深处,或者,就在那位摇着蒲扇的老大爷的笑纹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