绵竹火车站小巷子200块钱一次,附近街巷200元一回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0:51:24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天路过绵竹火车站后面的老巷子,墙根儿底下蹲着几个等活儿的人。有个穿工装裤的大叔突然抬头冲我喊了声:“两百块一趟,现在就能走。”我愣在原地好几秒才反应过来——这是在拉客的摩托车司机。

巷口杂货铺老板娘一边嗑瓜子一边嘟囔:“这两年火车班次少了,他们拉不到客就死扛着价钱。”她指指对面新修的客运站,“都往那边跑啦,这边一天也接不到几单生意。”

巷子深处飘来饭馆的油烟味,混着老墙皮潮湿的气息。那个报价两百块的大叔又蹲回墙角,从兜里摸出半包皱巴巴的香烟。他手上的老茧在打火时微微反光,让我想起父亲在工地干活的那双手。

等活儿的午后

“要不...咱们聊聊?”我递了根烟过去。他迟疑地接住,话匣子就打开了。“以前跑一趟市区才叁十,现在喊价两百都没人搭话。”他苦笑着指指身后七八个同样等生意的司机,“大伙儿都这么喊,总不能坏了行情。”

巷子西头忽然响起摩托车发动的声音,所有人齐刷刷抬头张望,发现只是有人收工回家,又默默低下头。这种条件反射般的动作,我好像在菜市场见过——卖鱼摊主听到脚步声都会立刻抓起塑料袋。

老陈说他在这条巷子跑了十二年车,最远送过客人到两百公里外的小县城。“那时候半夜都有人敲门叫车,现在啊...”他弹了弹烟灰,没再说下去。阳光斜斜地照进巷子,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。

杂货铺的收音机突然开始播报铁路调图新闻,老陈竖起耳朵听了会儿,轻轻叹了口气。这个细微的动作让我突然意识到,他们每天守着的不仅是这条巷子,还有广播里每一条对于交通的消息。

有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拖着行李箱从巷口经过,立刻被叁四个司机围住。听到报价后年轻人连连摆手,径直走向共享单车。老陈他们站在原地,看着那个背影越走越远。

“我儿子在成都送外卖。”老陈忽然说起这个,“他说现在手机接单比我们这样等活儿强。”但老陈不会用智能手机,他试过让儿子教,那些弹窗广告总是点错。

巷子尽头有家修车铺,老板是老陈的固定客户。他说这些司机现在经常互相介绍活儿,有时候凑钱加油,谁家孩子上学急用钱大家都会帮衬点。这种抱团取暖的方式,让我想起小时候街坊邻居互借酱油的光景。

黄昏时分,终于有个阿姨提着大包小包来问价。老陈赶紧起身帮她拎行李,报价时声音都轻了些。阿姨犹豫着说太贵,老陈搓着手解释:“现在油费涨得厉害,这条巷子跑车的就我们这些老家伙了...”

看着他们讨价还价的样子,我突然想起父亲说过的话: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活着。对于老陈他们来说,这条巷子就是全部的生计所在。

最后阿姨还是坐上了老陈的车。发动机轰响时,其他司机都站在巷子里目送,有人大声喊着“慢点开”。这个场景莫名让人鼻酸,就像看见候鸟群里最后几只留守的鸟儿。

杂货铺老板娘开始收摊了,她把小板凳拎回屋里,转头对我说:“明天他们还会来的,只要火车还经过绵竹站。”是啊,明天太阳升起时,这条巷子还会重复今天的故事。

我走出巷口前回头看了眼,夕阳把“绵竹火车站”五个字照得发亮。而在站台投下的阴影里,那些等着“两百块一次”生意的身影,渐渐融进了暮色中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