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水站街快餐约学生,赤水学生快餐约见
最近在老城区转悠的时候,总能看见电线杆上贴着些花花绿绿的小广告。有张红色纸条特别显眼,上面印着"赤水站街快餐约学生"这几个大字,旁边还留着电话号码。风吹雨打得边角都卷起来了,可那行字还清清楚楚的。
我正盯着看呢,隔壁开小卖部的老陈端着茶杯走出来。"现在这些学生啊,"他摇摇头,"放学不回家写作业,净在巷子口晃悠。"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过去,确实有几个穿校服的男生在路边交头接耳,书包随意搭在肩上。
巷子里的偶遇
有天下午我抄近路,正好撞见他们凑在一起分东西。有个戴眼镜的男生从塑料袋里掏出几个饭盒,其他人都围上来。我原本以为他们在分什么违禁品,结果闻到一股炒饭的香味。"这家辣椒放得够劲!"一个高个子男生边吃边说。
原来这就是所谓的"赤水学生快餐约见"。他们在群里订好餐,约在校外这个固定地点取货。比起食堂排长队,这样确实省时间。那个戴眼镜的叫小林,他告诉我:"我们五个人拼单,比食堂还便宜两块五呢。"
不过这地方选得实在不妥当。老居民楼墙角积着污水,垃圾桶旁边还有野狗转悠。送餐的电动车来了就随便停,经常堵得居民过不了路。住在叁楼的李阿姨抱怨过好几次:"这些娃儿非要在这儿聚着,说了也不听。"
两代人的对话
后来我和小林聊过几次。这孩子挺有意思,书包里总装着两样东西:习题集和外卖单。"我妈上夜班,我爸跑运输,"他吸溜着奶茶,"回家冷锅冷灶的,还不如和同学凑一块吃。"
老陈有回忍不住插话:"我们上学那会儿,都是带饭盒蒸饭..."小林他们听得直笑。其实想想,两代人隔着的何止是个饭盒。现在这些孩子,要的不是一口热饭,是能说说话的人。
上周经过时看见新情况。社区在巷口装了便民桌凳,还拉了个"学生就餐点"的横幅。小林他们现在规规矩矩坐在那儿吃饭,偶尔还帮路过的大爷拎东西。老陈的小卖部顺便做起了饮料生意,偶尔还提醒他们:"慢点吃,别噎着。"
昨天放学时间我又路过,看见几个男生围在桌边写作业。小林抬头跟我打招呼,腮帮子还鼓鼓的。桌上摊着数学卷子,旁边放着吃了一半的盒饭。这场景突然让人觉得,所谓的赤水站街快餐约学生,说到底不过是孩子们在长大的路上,找了个能歇脚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