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青城大学城学生好联系吗,学生联系方便吗
最近有朋友问我,想去共青城大学城找个学生做调研,但心里直打鼓——这地方的学生到底好不好联系啊?说实在的,我第一次去之前也有同样的疑问。
走在大学城的林荫道上,能看到叁叁两两的学生抱着书本经过。我试着向一个戴眼镜的男生问路,他不但详细指了方向,还掏出手机帮我查了公交线路。这让我突然意识到,所谓的“好不好联系”,关键还是看我们以什么方式去接触他们。
学生其实很愿意交流
在校园里的咖啡厅坐了会儿,发现周围桌的学生们都在热烈讨论着课题。我邻桌的两个女生正好在做个社会调查,看我独自一人,居然主动邀请我帮忙填问卷。聊起来才知道,她们这个月已经找了上百个校外人士做访问了。“我们挺习惯和陌生人打交道的,”其中一个扎马尾的姑娘笑着说,“毕竟平时要做很多社会实践嘛。”
这让我想起之前在网上看到的讨论。有人觉得现在的大学生整天盯着手机,不太愿意和人交流。但在这里待了半天,我的感受完全相反。只要你态度诚恳,说明来意,大部分学生都挺乐意交流的。
学生联系方便吗?从实际体验来看,在课间、食堂或者图书馆门口,都能找到愿意停下脚步聊几句的同学。不过要注意的是,最好避开考试周那种特殊时期,那时候大家确实都挺忙的。
在教学楼走廊里,我遇到一位正要赶去上课的教授。他告诉我,学校其实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。“我们培养的不是只会读书的学生,而是能与社会接轨的人才。”这话让我恍然大悟,原来这里的教育理念本身就很注重与外界的连接。
傍晚时分,操场上有不少学生在跑步。我在跑道边坐了会儿,有个跑步休息的男生主动搭话,问我是不是来找人的。听说我的来意后,他掏出手机给我看他们系的微信群:“要是你想找同学帮忙,可以在群里发个消息,很多人都会响应的。”
不过话说回来,想和学生建立联系,方式方法确实要讲究。直愣愣地冲上去推销或者要求帮忙,谁都会反感。但如果是平等的交流,或者是有意义的合作,同学们的态度就会很不一样。
现在想想,当初那个“共青城大学城学生好联系吗”的疑问,其实背后藏着我们自己对年轻一代的某种刻板印象。真正接触下来才发现,这代大学生比我们想象中更开放,更愿意接触新鲜事物。只要找对方法,建立起联系并不是什么难事。
天色渐暗,我离开校园时回头望去,教学楼里灯火通明。那些明亮的窗户后面,是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,他们其实很期待与这个世界有更多的对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