丰镇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
傍晚路过小区便利店,正好听见老板娘扯着嗓子训儿子:“你这两个钟头电话粥煲的,都够买叁斤排骨了!”那孩子攥着手机不吭声,耳朵尖红得发亮。我忽然想起了最近在丰镇初中生圈里悄悄流行起来的“50元3小时电话卡”。
说来也挺有意思,现在哪个孩子不是抱着手机长大的?可偏偏是这种最老套的通话方式,在他们中间成了新鲜玩意儿。
我家楼上的小雨就是丰镇中学初二学生。有次在电梯里碰见,她正小心翼翼给电话卡刮涂层。“阿姨你看,我们班好多人都用这个。”她晃了晃那张印着“50元3小时”的蓝色卡片,“比充流量划算多啦。”
藏在电话卡里的悄悄话
小雨告诉我,她们班至少有十来个同学买了这种卡。周末晚上,这群孩子就抱着家里的座机或者旧手机,窝在房间里聊到深夜。“用微信总觉得被盯着,”她压低声音,“但这个就像...就像我们自己的小秘密。”
有个细节特别打动我。她说每次通话都能听见对方的呼吸声,还有偶尔翻书页的沙沙响。“和发语音完全不一样,好像朋友就坐在旁边。”这让我想起自己初中时,捂着客厅电话和同学说悄悄话的日子——电话线发热了都舍不得挂。
现在孩子接触的社交软件五花八门,可那种真实的陪伴感,反倒成了稀罕物。有个男生甚至把零花钱省下来,就为了周末能和转学去外地的好友通次电话。“打游戏连麦总被家长说,”他挠挠头,“但说是在学习交流,我妈就特支持。”
便利店老板娘后来跟我算过账:50块管180分钟,合每分钟不到3毛钱。“这些孩子精着呢!”她边说边整理货架,“比那些直播打赏、游戏充值的靠谱多了。”不过她也嘀咕,现在话费套餐这么便宜,为啥非要专门买卡?
这个问题我在小雨妈妈那里找到了答案。她说有回无意中听到女儿和同学讨论数学题,两个孩子在电话里争得面红耳赤。“要是抱着手机,我肯定以为在玩游戏。”她语气里带着点欣慰,“听见他们为解题吵吵,反倒放心了。”
当然不是所有通话都这么“正经”。小雨偷偷告诉我,她们最长记录是从晚上七点打到十点,“从新出的动漫聊到班主任的新发型,最后都不知道在聊啥了。”但那种有人愿意听你胡说八道的感觉,比什么都有意思。
这种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的服务,像是给青春开了条专属热线。没有已读不回,没有蔼全体成员,更不用担心突然弹出来的视频邀请。就是简简单单地说,认认真真地听。
昨天又遇见小雨,她正和同学约周末打电话写作业的时间。“说好互相监督,不过最后肯定要闲聊的,”她眨眨眼,“但有人陪着,作业好像都没那么讨厌了。”看着她跑远的背影,我突然觉得,这50块钱买的哪里是通话时长,分明是正在发芽的友谊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