界首玩维妹的地方,界首游玩维族姑娘的场所
界首这地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,最近老听人念叨哪儿能找到维族姑娘开的店,这事儿还真得好好说道说道。咱今天聊的可不是什么景区打卡,就是寻常巷弄里那些带着西域风情的温馨小馆。
沿着解放路往西走,过两个红绿灯右拐,准能闻见孜然混着烤馕的香气。那家“古丽驿站”门脸不大,蓝色雕花木门却格外显眼。老板娘阿孜古丽总是系着艾德莱斯绸围裙,边翻动炭火上的羊肉串边用带口音的普通话招呼客人:“刚出炉的皮芽子馕,香得很嘛!”她说的皮芽子其实就是洋葱,但经她这么一叫,愣是把寻常食材说出了异域情调。
藏在市井的西域味道
你要是头回去,保准会被馕坑里飘来的芝麻香勾住魂。他们家的烤包子不像本地做法,皮子薄得透光,咬开能看见粉嫩的羊肉块拌着琥珀色的玛仁糖。常来的食客都晓得,得趁烫手时吃,那才叫一个外脆里嫩。有回我碰见个山东来的货车司机,连吃了六个,临走还打包二十个,说是要带回老家给婆娘尝尝。
说起来界首玩维妹的地方还真不止这一处。老市集后头有家卖手工酸奶的,木勺舀起来能拉丝,碗底还沉着新疆葡萄干。守摊的维吾尔族姑娘叫热依拉,眼睛亮得像赛里木湖的水。她总会细心教客人怎么拌蜂蜜:“要顺时针搅叁圈,我们草原上都说这样好运才会转进来。”?
这些小店能在这儿扎下根,倒也不是偶然。界首自古就是茶马古道上的驿站,南来北往的商旅早把包容二字刻进了城市骨子里。现在火车站附近新开了家“天山歌舞餐厅”,每晚八点有冬不拉表演,手鼓声能传到街对面。不过老饕们还是更喜欢钻巷子,说那些藏在居民楼里的家庭作坊,才留着最地道的西域烟火气。
记得有回在古丽家碰见个上海来的摄影师,他举着相机拍打馕的动作拍了半小时。后来他跟我说,在这看到了比喀什老城更生动的画面——维吾尔族姑娘用流利的皖北方言跟买菜阿姨讨价还价,转头又用母语哼起《十二木卡姆》,这种扎根异乡的生命力比任何风景都动人。
如今要是有人问起界首游玩维族姑娘的场所,我总会推荐他们傍晚时分去。落日把晾在院里的艾德莱斯绸染成金红色,刚出炉的馕饼迭成小山,姑娘们鬓角别着的雪莲干花随风轻晃。这时候来碗放了藏红花的抓饭,听着她们用维吾尔语聊天,虽不懂每句话意思,但那起伏的音调像极了丝绸之路上驼铃的余韵。
这些从塔克拉玛干边缘来到淮北平原的姑娘们,把故乡装进馕坑、绣进衣襟、揉进歌舞。她们让界首的市井生活多了抹天山脚下的色彩,就像阿孜古丽常说的:“人心要是近了,馕坑里烤出来的馕都是暖的。”这话听着简单,细琢磨还真是这么个理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