娄底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附近类似炮楼的建筑

发布时间:2025-11-02 12:44:40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些年我们路过的“炮楼”

第一次听说“炮楼”这个称呼,还是大叁那年。有个外地同学来找我,指着校门外那几栋细高的楼房问:“为什么这些楼长得像火柴盒?还都挤在一起?”没等我回答,旁边买奶茶的学长就笑了:“这你就不懂了吧,咱们这儿都管这些叫炮楼。”

说实话,这个称呼确实挺形象的。你站在娄底大学城门口往外看,主校区周围立着不少这样的建筑——窄窄的楼身,六七层高,外墙简单刷个漆,窗户密密麻麻排列着。这些楼宇紧紧挨着,中间留下的过道勉强够两人并排走。从远处看,真有点像抗战电影里的炮楼,只不过里面没有枪炮,而是住满了学生。

这些建筑为什么会出现?说白了就是需求催生的。大学城每年招那么多学生,学校宿舍根本住不下。大二开始,很多同学就会搬出来找地方住。本地居民看准这个商机,把自家宅基地利用到极致,盖起这种占地小、层数高的楼房。你说它简陋吧,但该有的都有;你说它舒适吧,二十平米的空间要塞下卫生间和简易厨房。

我大四那年也在炮楼里租过半年房子。记得那栋楼在巷子最深处,楼梯陡得需要双手扶着墙往上爬。房间小得转身都困难,但每个月叁百块的租金对穷学生来说真是救命稻草。晚上从窗户望出去,能看见对面楼里同样在挑灯夜读的同学。有时候写论文到深夜,抬头看见那些亮着的窗户,心里反而踏实——原来不止我一个人在熬夜奋斗。

这些炮楼建筑群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圈。一楼永远开着各种小店:打印社五毛钱一张,比学校便宜;麻辣烫摊子营业到凌晨两点,是夜猫子们的深夜食堂;还有那家永远堆满旧书的书店,老板能准确说出每本教材的最新版时间。生活在这些类似炮楼的建筑周边,学生们练就了在狭窄空间里生存的本事——知道哪家奥颈贵颈信号强,清楚什么时候洗衣服不用排队,甚至能通过窗户挂出的衣服判断邻居是不是熬夜赶作业了。

当然,这些建筑的问题也不少。消防通道经常被电动车堵住,雨天巷子里积水能漫过脚踝,隔音效果差到能听见隔壁背单词。有次和住在对面楼的同学聊天,他说昨晚听见我打喷嚏,我哭笑不得——这隔音简直形同虚设。

现在毕业几年了,偶尔回娄底大学城附近,发现那些被称为炮楼的建筑少了一些,取而代之的是几栋正规的公寓楼。但令人意外的是,还是有很多炮楼倔强地立在那里,继续迎接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租客。可能对于学生来说,这种不那么完美的居住环境,反而成了大学生活最真实的底色。

有时候想想,这些炮楼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“教室”?它们教会年轻人如何在有限条件下生活,如何与邻居和谐相处,如何在喧嚣中保持专注。那些年在狭窄楼道里的擦肩而过,那些从不同窗户里透出的灯光,共同编织成大学生活里难以复制的记忆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