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水江100米内学生约,冷水江学子百米相约
这几天在冷水江边上遛弯,总能看到叁叁两两的学生聚在百米长的堤岸旁。有时候是几个男生凑在一起讨论题目,有个戴眼镜的男孩边说边比划:“这道题其实换个思路就简单了……”有时候是几个女生靠在石栏上聊天,偶尔传来清脆的笑声。这般景象看得多了,倒让人想起自己年少时的光景。
百米江岸的书香时光
说起来,这百米江岸成了学生们课后最爱去的地方。傍晚时分,总能看到他们背着书包从校门出来,很自然地就往江边走去。有个扎马尾的女生告诉我:“在这背课文特别快,听着水声,吹着风,记东西都比教室里容易。”她说着掏出本英语书,果然没过多久就沉浸在了单词的世界里。
不远处有几个男生正在热烈讨论着什么。走近一听,原来是在为物理竞赛做准备。“你看这个受力分析,”一个穿校服的男生拿着树枝在地上画图,“要是把摩擦力考虑进去,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。”另外两个同学蹲在旁边,时不时提出不同看法。这样生动的学习场景,倒是比闷在教室里更有意思。
江水缓缓流过,带着初夏的凉意。这些在冷水江100米内相约学习的学子,似乎找到了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。不需要特意组织,不用提前安排,放学后很自然地就走到这里,找个舒服的位置,或站或坐,开始各自的学习。
有个男生独自坐在石阶上,面前摊着厚厚的习题集。我好奇地问他不觉得吵吗?他推推眼镜笑了:“反而更能集中注意力呢。在教室太安静了,容易犯困。这里有自然的白噪音,思维反而更活跃。”说着又低头演算起来,笔尖在纸面上沙沙作响。
不一样的“课外辅导班”
说来有趣,这百米江岸成了最特别的“自习室”。不同年级的学生都会来这里,偶尔遇到难题,还会互相请教。我就见过一个高二的学生在给学弟讲解函数题,讲得特别耐心。“你看,把这个代入进去,是不是就明朗了?”那个初中的男生恍然大悟地点头,忙不迭地道谢。
这种自发形成的互助学习,倒是比正式的补习班更自然有效。没有老师监督,没有成绩压力,纯粹是出于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索。有时讨论到兴头上,几个素不相识的学生都能聊得热火朝天。
记得有个周末的下午,雨刚停,江边的空气特别清新。来了七八个学生,看样子是约好一起来复习的。他们找了一处干燥的长椅,很自然地分成两组,一组在默写古诗文,另一组在讨论化学方程式。偶尔有争执不下的时候,就会有人掏出手机查资料,然后又继续讨论。
这种冷水江学子百米相约的学习方式,渐渐成了这一带独特的风景。住在附近的居民都习惯了这些勤奋的身影,有时还会特意绕开他们常坐的位置,生怕打扰了用功的孩子们。
傍晚的夕阳把江面染成金色时,学生们才开始收拾书本准备回家。有个女生一边拉上书包拉链,一边对同伴说:“明天还这个时间来吧,那道几何题我还想再和你讨论讨论。”同伴点点头,两个身影渐渐消失在暮色中。
江边的路灯次第亮起,照在刚刚学生们坐过的地方。石阶上还留着用粉笔写的几道公式,随着夜风渐渐模糊。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重复,不同的学生,相似的热情。或许正是这百米江岸的特殊氛围,让学习变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