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贡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附近区域类似称呼
大学城旁的特别地名
第一次听到“炮楼”这个说法,是从大叁学长那里。那会儿刚搬到新校区,问他附近哪有好吃的好玩的,他神神秘秘地压低声音:“去炮楼那边啊,啥都有。”我愣了半天,脑子里浮现出抗战剧里那种圆形碉堡,心想这大学城附近难道还有历史遗迹?
后来才弄明白,原来“炮楼”指的压根不是军事建筑,而是校门外那片五六层高的老旧居民楼。这些楼间距很近,阳台密密麻麻挂着各色衣物,外墙有些斑驳,和崭新的大学城形成了鲜明对比。为什么叫这么个名字?同学们的说法五花八门。有说是因为楼形方正像炮楼;有说晚上灯火通明,窗口亮光像炮口;还有个流传很广的说法——那里租住着不少情侣,晚上“炮火连天”。当然,这最后一种说法多少带点学生间的戏谑成分。
这种民间自发产生的地名特别有意思。你说“去东门商业街”,听着就官方又无趣;但说“去炮楼”,瞬间就带上了某种只属于学生圈子的默契。出租车司机可能不知道某某路多少号,但你说“师傅,到大学城炮楼那边”,他们保准能准确把你放在那个路口。
其实不止我们学校,好多大学周边都有这种“民间地名”。我高中同学在另一座城市读书,他们管后门小吃街叫“战壕”,因为每次下课都要“冲锋陷阵”才能抢到好吃的;还有朋友学校附近有片出租屋叫“碉堡”,和我们这“炮楼”简直异曲同工。这些称呼从来不会出现在正式地图上,却在学生间口耳相传,成了某种独特的校园文化符号。
话说回来,“炮楼”那片确实挺热闹。一楼全是各种小店,麻辣烫、复印社、网吧、奶茶店,应有尽有。价格比校内便宜不少,晚上十点多依然人声鼎沸。很多学长学姐在那儿租房子,图个自由方便。有时从那边走过,能听到不同窗户里传出吉他声、游戏声、还有炒菜的滋啦声,充满了生活气息。
不过这个称呼确实让一些老师皱眉头。辅导员就曾在班会上说,要注意文明用语,别给周边建筑乱起外号。但你说这外号吧,它一旦传开了,就像泼出去的水,收不回来了。现在连学校保安都用这个说法,“同学,这么晚还去炮楼啊?”
我有时想,也许过几年,等我们现在这拨学生都毕业了,“炮楼”这个叫法会慢慢消失,或者被新的外号取代。但至少此时此刻,它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校园记忆里,成为大学生活的一个独特注脚。这些民间地名就像学生时代的暗号,承载着某个时期、某个群体共同的记忆和情感。
如今偶尔从图书馆熬夜回来,看见“炮楼”那片依然灯火通明,阳台上晾着的罢恤在夜风里轻轻晃动,会觉得这景象莫名亲切。它可能不够美观,甚至有点杂乱,但却是这所大学真实生活的一部分,充满了烟火气和青春的味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