昌都小红书约,昌都小红册会同行
昌都这个名字,对我而言曾经只是个遥远的地理名词,直到那次偶然的“昌都小红书约”。
事情是这样的。去年秋天,我和几位朋友计划去西藏走走,但常规的拉萨、林芝线路已经提不起大家的兴趣。正当我们一筹莫展时,一位常年跑藏区的摄影师朋友神秘地说:“要不要试试昌都?我有个‘昌都小红书约’,几个志同道合的旅友自发组织的,专门走那些不那么商业化的小众路线。”他口中的“昌都小红书约”,其实并非某个平台的官方活动,更像是一个私下的、基于共同兴趣的约定,一份在朋友间传递的私人旅行手札。
就是这个听起来有些随性的“昌都小红书约”,为我们推开了一扇通往秘境的大门。我们一行人,便这样成了“昌都小红册会同行”中的一员。这本所谓的“小红册”,不是什么正式出版物,而是我们这群人沿途共同记录、分享见闻的合集——有人在手机备忘录里写诗,有人在速写本上画画,有人则拍下了无数动人的瞬间。
山野间的偶然与共鸣
记得在莽莽榛榛的山谷里穿行时,我们的车队偶然遇到了一户牧民。热情的主人邀请我们喝酥油茶,就在那顶被炊烟熏得发黑的帐篷里,我们聊起了此行的目的。当我提及“昌都小红册会同行”这个有点拗口的名字,并翻出手机里大家记录的片段时,那位脸庞黝黑发亮的藏族大叔仔细地看着,虽然他不认识几个汉字,却指着一幅同伴画的邦达草原的素描,用生硬的汉语夹杂着手势说:“这个,风的味道,对的。”那一刻我忽然觉得,我们这本小小的“册子”,其意义或许不在于文字多么华丽,而在于它真实地保留了一方水土的“味道”,并且奇妙地引发了跨越文化的共鸣。
同行的伙伴里,有沉默寡言的程序员,也有活泼开朗的幼儿园老师。每天晚上,不管多累,我们都会围坐在一起,更新各自的“昌都小红册”。程序员老李通常会严谨地标注出骋笔厂定位和海拔,而幼师小张则会记下路上遇到的藏族小朋友送她的野花名字。这种分享无关功利,只是一种纯粹的记录与倾诉,让每个人的独特视角,都成为拼凑出完整昌都的一块碎片。
在强巴林寺,我们遇到一位年轻的喇嘛。他对我们这群带着小本子写写画画的游客很好奇。通过简单的交流,他理解了“昌都小红册会同行”的意思,竟也腼腆地拿出自己的经书,向我们展示他每日诵读、学习的功课。那一刻,空气仿佛都安静了。我们手中的“小红册”与他的经书,形式上截然不同,内核却似乎有着某种相通之处——都是对生活、对信仰、对脚下这片土地最深情的注脚。
旅途快结束时,我一直在想,为什么这次“昌都小红书约”会让人如此难忘。或许,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一条旅行路线,更是一个契机,一个让陌生人因为对远方的共同向往而联结在一起的契机。而那份“昌都小红册”,就是我们这次“昌都小红册会同行”最珍贵的产物,它不是任何机构的宣传品,它带着每一个参与者的体温和视角,笨拙却真诚。
回城后,我们的生活重归各自的轨道。但那本不断被共享、补充的电子版“昌都小红册”却一直留在了我们的群里,偶尔还会有新的图片和文字加入。它像一粒种子,在更多人心里种下了对于昌都的、独特的想象。我有时候会琢磨,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?可能就是这样的吧——在一次随心的约定中出发,与一群有趣的人同行,然后用我们自己的方式,共同书写下一段只属于我们的、鲜活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