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照微信附近人300元叁小时,日照微信附近人叁小时300元
最近在本地论坛刷到个挺有意思的帖子,标题写着"日照微信附近人300元叁小时",底下评论区热闹得像菜市场。有人好奇这价格到底怎么回事,也有人信誓旦旦说亲眼见过类似的局。这事儿让我想起上周在万达咖啡店听见邻桌的对话,两个年轻姑娘正凑着头讨论怎么用微信附近人找周末玩伴,其中一个晃着手机说:"你看这条,明码标价叁小时300块呢。"
现在人们交朋友的方式确实和从前大不一样了。记得十年前想认识新朋友,要么靠同事介绍,要么参加线下兴趣小组。现在倒好,打开手机定位功能,刷刷附近的人,就像逛超市选商品似的。不过这种快餐式社交真能换来真心吗?我表妹上个月就经历过这么档子事——加了叁个自称"旅游达人"的网友,结果见面才发现都是房产中介,全程都在推销海景房。
当社交变成明码标价的交易
那个日照微信附近人叁小时300元的帖子下面,有条回复特别扎心:"现在连陪聊都开始按时计费了?"这话虽说得刻薄,却道出某种现实。有些年轻人把社交软件当成了快捷交易平台,见面时间、聊天内容都能折算成具体金额。上周在出租车上,司机师傅还跟我唠这事,说他拉过几个学生模样的乘客,在车上算账说这个月"社交支出"超预算了。
不过要说全是功利性社交也不尽然。我认识个90后摄影师就靠附近的人组了个摄影小队,每周约着去万平口拍日出。他们那个群规挺有意思:见面不准问职业收入,只聊构图技巧和光影运用。这种纯粹的兴趣社交倒像股清流,可惜现在越来越少见。
有回在森林公园晨跑,遇见个举着手机转圈的大叔,凑近发现他正在附近的人里找棋友。他说现在约人下棋比找对象还难,发十条消息能有一条回复就不错。后来我们坐在长石凳上聊起来,他感叹现在年轻人太着急:"连下盘象棋都想叁分钟定胜负,哪像我们当年能在树荫下磨一下午。"
说到日照微信附近人300元叁小时这种模式,健身教练小赵给我算过笔账:他带的私教课每小时200元,如果有人愿意花300元雇陪练,倒也不算离谱。但问题是这种线下见面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,他有个女学员就遇到过见面后对方突然改主意要去酒吧的情况。
或许我们应该重新想想社交的本质。去年在海边民宿认识个做陶艺的姑娘,她说每次拉坯都得静心等待泥土在掌间慢慢成型,急不得。其实人与人相处不也这样?现在总说"高效社交",可感情又不是外卖,哪能半小时送达呢。那些标注着日照微信附近人叁小时300元的帖子,就像把活生生的人装进了快递盒。
昨天路过大学城,看见布告栏贴着张手写启事:"寻羽毛球搭子,免费教学,只求能坚持每周打两次"。落款处用彩笔画了个小太阳,这抹亮色突然让人心里暖暖的。或许在明码标价的社交之外,始终还有人愿意用最原始的方式,等待志同道合的相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