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州女子学院后街还可以玩吗,后街现在还有好玩的吗
昨天闺蜜突然发微信问我:沧州女子学院后街还可以玩吗?说想周末去逛逛,又怕白跑一趟。我盯着手机愣了半天——是啊,后街现在变成什么样了?
趁着今天天气不错,我特意绕道去转了转。刚走到街口就闻见熟悉的烤红薯香,王阿姨的推车还停在老地方。她边给客人称重边笑着说:“这条街啊,就像我这炉子里的红薯,看着不起眼,掰开还冒着热气呢。”
那些熟悉的老摊位
往里走十来米,李叔的文具店照常开着。店里新进了些文创胶带,几个女生正围着挑选。贴纸本子还是堆得满满当当,2块钱一支的按动笔摆得整整齐齐。隔壁奶茶店换了装潢,但珍珠奶茶还是五块钱一杯,老板记得每个老顾客的甜度偏好。
最让人惊喜的是巷子深处的旧书店。六十多岁的赵奶奶戴着老花镜在整理书籍,说现在年轻人来得少了,但她舍不得关店。我淘到一本绝版的《沧州风物志》,付款时她悄悄往书里夹了枚银杏书签。
转角遇到卖糖炒栗子的张大哥,他掀开锅盖让热气腾起来:“现在这条街确实没以前热闹了,不过我们这些老街坊还在。”这句话突然让我鼻子发酸。
新添的生活气息
再往深处走倒发现些新变化。原来闲置的铺面开了家社区菜站,西红柿码成小山,青菜还带着露水。水果摊的喇叭循环播放:“本地草莓便宜喽——”几个阿姨边挑豆角边聊天,说现在买菜不用跑大超市了。
裁缝铺王师傅的生意反而更好了,正在给学生改裤脚。“现在年轻人网上买的衣服不合身,都来找我改。”他脚踩缝纫机哒哒作响,“实体店有实体店的好。”
修鞋摊的老周头儿给我看他的新装备——一台智能补鞋机。“闺女教的网上进货,现在连运动鞋气垫都能修。”他擦擦镜片,“时代变了,咱也得跟着变不是?”
望着他花白的头发,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做“生活的韧性”。这些守在后街的人,就像这条街的筋骨。
傍晚时分,路灯渐次亮起。烧烤摊开始摆出桌椅,油锅里炸着金黄的鸡柳。几个女生坐在马路牙子上分享章鱼小丸子,笑声飘得很远。这场景让我想起大学时光,那时我们也爱这样坐在路边,觉得青春永远挥霍不完。
回程时特意拍了段视频发给闺蜜。镜头扫过亮着灯的店铺,飘香的小吃摊,还有牵着孩子散步的夫妇。其实要问沧州女子学院后街还可以玩吗,答案就藏在这些温暖的细节里。
这条街确实变了,但它还在努力保持着某种平衡。就像生活本身,总是在变化与坚守之间寻找自己的节奏。或许我们怀念的不只是某条街,而是那段可以把下午时光随意浪费在后街的年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