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国水会92场与95场的区别,两届水会差异比较
宁国水会办到今年,已经是第九届了。每次说起来,大家最常对比的就是92场和95场。这两场水会啊,说起来挺有意思的,就像是家里两个性格不同的孩子,虽然是一脉相承,但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。
记得92场那会儿,我刚参加工作没多久。那时候的水会还在老城区的人民广场举办,场地虽然不大,但特别有烟火气。参展的商家基本都是本地人,卖的东西也实在——山核桃、笋干、茶叶,都是用竹篮子装着,摆在临时搭的木架子上。那时候买东西还能讨价还价,老板会笑眯眯地给你多抓一把,说着“自家产的,不值几个钱”。现在回想起来,那场面虽然简陋,但特别亲切。
场地和规模的变化
等到95场的时候,水会已经搬到了新建的会展中心。这一搬可不得了,场地大了叁倍不止,装修也气派多了。展台都变成了标准展位,每个商家都有统一的背景板和灯光,产物整整齐齐地码在玻璃柜台里。规模上去了,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可能是少了那种热热闹闹、挤来挤去的感觉吧。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的场地确实更规范了,逛起来不累,还能一次性看到更多产物。
参展商的变化也挺明显的。92场那会儿,外地商家还不多,来的也就是周边几个县市的。到了95场,我在展区里看到了浙江、江西的商家,甚至还有台湾来的特产。商品的种类丰富了不少,除了传统的山货,还多了很多深加工产物,比如山核桃油、笋干零食包这些。这倒是方便了现在的年轻人,他们更喜欢开袋即食的东西。
说到办会理念,这两届水会差异比较明显。92场更注重产物的现场交易,那时候水会办得像个大型集市。现在呢,95场更看重品牌推广和招商引资,开幕式上来了不少外地客商,签约仪式一个接一个。这样的转变挺好的,能让咱们宁国的特产走得更远。
我特别喜欢92场的水会美食区。那时候都是在现场支起大锅,老师傅当场炒制宁国炒面,香味能飘出老远。现在美食区都改成中央厨房统一配送了,虽然卫生条件好了,但总觉得少了那股锅气。不过95场也有进步的地方,他们设置了非遗展示区,把龙窑制陶、皖南皮影戏这些老手艺请到了现场,这让很多年轻人开了眼界。
交通和配套设施这块,95场确实改善了很多。新展馆旁边就是停车场,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绕上半天找车位了。还专门开通了叁条临时公交线路,方便乡镇的群众来看展。这些细节上的提升,确实让人感受到了水会在进步。
说起来,这两届水会差异比较下来,好像都在适应着不同的时代。92场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,95场则更现代化、国际化。有时候我在想,要是能把两届的优点结合起来该多好——既保留那份接地气的热闹,又能享受现代化带来的便利。
水会这些年一直在变,但核心的东西没变。就像95场上,我还是看到了熟悉的方塘乡王大爷,他还在卖自家产的笋干,只是包装换成了真空袋。他认得我,照样多塞了一小包给我尝鲜。这种人情味,不管水会怎么变,都一直在。
其实啊,每一场水会都是时代的镜子。92场反映了那时候的生活状态,95场展现了现在的发展水平。变的是形式,不变的是大家对家乡特产的那份自豪,还有通过水会交流感情的那份期待。
明年又要办新一届水会了,不知道又会带来什么新变化。不过我相信,不管怎么变,水会都会是宁国人每年最期待的盛会之一。毕竟,这里装着的不只是商品,还有咱们宁国人的记忆和情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