庐山同城喝茶上课,庐山同城品茶学习交流
前两天刷朋友圈,看到老李发了张照片——青花瓷杯里漾着清亮的茶汤,背景是庐山牯岭老街那家熟悉的茶馆木窗。配文就一句话:“每周叁的茶课,比开会管用。”我忍不住点了个赞,心里琢磨着,这“庐山同城喝茶上课”的风气,什么时候悄悄流行起来了?
从一杯茶开始的缘分
说起来,我头回参加这种活动纯属偶然。那天本来要去图书馆查资料,结果闭馆维修。正郁闷呢,转角看见茶馆门口的小黑板:“今日茶课——庐山云雾的冲泡技巧”。反正闲着也是闲着,推门就进去了。
没想到这一坐就是两小时。茶艺师小王边演示边讲解,从水温控制到出汤时间,把看似简单的泡茶说得活灵活现。更让我意外的是,坐在旁边的大姐居然是开民宿的,我们聊着聊着就谈妥了合作——她店里以后都用我们茶园的茶叶。这大概就是“庐山同城品茶学习交流”最实在的好处吧,喝着茶就把事儿谈了。
现在想想,这种轻松的氛围反而让人更容易打开话匣子。要是在正经会议室里,大家端着架子,哪能这么自在?
茶香里的知识分享
后来我去得多了,发现每期主题都不一样。有时候讲茶叶品鉴,有时候聊茶具收藏,上周还请来了研究地方文史的张老师,结合古诗文讲起了庐山茶文化。他说白居易在庐山草堂写“或饮茶一盏,或吟诗一章”时,喝的可能就是本地野茶。
这种学习方式挺妙的——不用记笔记,不用考试,知识就着茶香慢慢品。我注意到好几个常客都是带着问题来的。开咖啡馆的小刘来取经,想开发茶咖新品;退休的陈老师则说,在这学到的茶历史比看书记得牢。
最让我触动的是上个月,来了位在外地工作的九江人。他说每次回老家都要来参加“庐山同城喝茶上课”,不光为学茶艺,更想听听熟悉的乡音,找回点儿时的记忆。那天大家聊到打烊,掌柜的又续了一壶水。
其实想想,现代人缺的不是学习渠道,而是这种不带功利心的交流场合。手机里知识付费课程买了一大堆,真正听完的没几个。反倒是茶馆里这次偶遇、那番闲聊,让人印象深刻。
前几天老李跟我说,他们那几个茶友正准备搞个“庐山茶旅”,沿着古书上记载的产茶路线走一趟。我说这主意好,既踏青又长见识。他笑道:“这不就是移动的庐山同城品茶学习交流嘛!”
窗外又飘起雨丝,庐山的雨季总是缠绵。但我知道,明天下午叁点,那间老茶馆里照样会坐满人。壶中水沸,茶烟袅袅,新一期“喝茶上课”就要开始了。或许下个推门进来的,就是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