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津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津门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
一通跨越时光的电话
前两天翻看旧相册,忽然看到初中毕业那张泛黄的合影。穿着宽大校服的我们,在天津五中门口挤作一团,笑得没心没肺。那时候没有智能手机,联系全靠家里那部红色座机。我盯着照片发了会儿呆,突然想起件有意思的事——我们那会儿,特别流行“天津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”这种说法。
这可不是什么暗号,就是字面意思。班里谁过生日,最流行的礼物就是一张50元电话充值卡。那时候移动联通竞争激烈,经常推出各种优惠套餐。50块钱,真的能聊上整整叁个小时。现在跟年轻人讲这个,他们都瞪大眼睛:叁个小时?哪有那么多话讲?
可那时候,我们真有说不完的话。作业哪道题不会做,隔壁班那个打篮球的男生今天看了谁一眼,最新一集的《流星花园》到底要不要追。电话线那头传来的声音,带着电流的杂音,却格外真实。有时聊到一半,会听见对方妈妈在背景里喊:“都打了一个小时了!话费不要钱啊!”我们便压低声音,偷偷继续。
记得初叁那年期末考试前,我数学怎么也学不明白。晚上十点多,给同桌小雯打了个电话。这一打就是两个小时,她在那头用铅笔敲着课本,一步一步给我讲二次函数。讲到口干舌燥时,她会停下来喝口水,我能清楚地听见她吞咽的声音。那个月,我妈缴话费时吓了一跳,但看到我数学从及格边缘冲到90分,也只是摇摇头笑了。
现在想想,那种“津门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”承载的,哪里只是几句话那么简单。它是我们那个年代的“社交网络”,虽然没有点赞和转发,但每一句“你明天早上吃什么”“校服裤子要不要卷边”都透着温度。电话线像是脐带,连接着两个相似的灵魂,在成长的迷茫中互相取暖。
有时候我会想,现在的中学生还会这样打电话吗?他们有了微信,有了视频,随时都能见到对方的脸。可那种专注地、不受打扰地倾听一个人说话叁个小时的耐心,好像越来越稀罕了。我们那时候,连对方呼吸的节奏都能记住,现在却常常在群里聊得热火朝天,放下手机却记不清谁说了什么。
去年初中同学聚会,大家说起当年的“电话粥”,都笑得前仰后合。班长说他曾经创下记录,一张50元卡打了叁小时零七分钟,最后几分钟信号断断续续,两个人对着电话大喊“你说什么我听不见”,硬是把时间熬完。小雯现在当了妈妈,她说女儿和同学视频聊天,她偶尔会想起我们那些年的夜晚,电话听筒都发烫了还舍不得挂。
其实挺神奇的,明明说的是“天津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”这么具体的事,想起来却是整个青春。那些在电话里讨论过的梦想,倾诉过的烦恼,还有因为信号不好而重复无数遍的“你再说一遍”,都变成了现在回忆里发着光的碎片。或许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联系方式,而我们恰好赶上了那个需要计算话费,却从不计算真心的年代。
那张泛黄的毕业照还摆在书架上,照片里的人都已各奔东西。但每次看到它,耳边仿佛还会响起电话接通的“嘟——”声,然后是熟悉的声音:“喂,是我呀,今天作业最后一题你会不会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