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家界品茶上课工作室,张家界茶艺学习课堂
张家界品茶上课工作室,这名字听起来就带着股山间的清冽茶香。每次路过武陵源那些依山而建的木楼,总能遇见几个坐在窗边不紧不慢摆弄茶具的当地人。他们手里那只白瓷盖碗轻轻一斜,金黄的茶汤便顺着碗沿滑进茶海,动作流畅得像山涧流水。我常想,在这片叁千奇峰环抱的地方学茶,大概连茶叶都浸透了云岚的灵气吧。
还记得头回走进茶艺课堂时,老师正拈起一撮谷雨前的毛尖。她不用电子秤,只用手掂两下就往盖碗里放。"咱们张家界的茶啊,得像对待笋尖似的——嫩叶怕烫,得用85度的水先润一遍。"她提着老铜壶绕圈注水,蒸汽裹着兰花香扑在脸上,"你看这茶叶是不是都站起来了?"
茶盏里的山水经
工作室的木架上摆着二十几种茶样,最特别的要数装在竹筒里的莓茶。这种长在砂岩峰林间的藤本植物,表面竟覆着层白霜。"这叫天然黄酮结晶。"老师晃了晃竹筒,沙沙声像落雨打在芭蕉叶上,"老茶客都知道,晚上喝这个特别安神。"有次跟着去采茶,才明白为什么说"莓茶叁不采"——露水不采、雨天不采、正午不采,这些藏在叶片里的讲究,比茶经上的文字更鲜活。
学烫杯的手法时总笨手笨脚,盖碗边沿溢出的水渍在茶席上晕开深色痕迹。邻座的阿姨笑着把自己的茶巾推过来:"怕什么烫呀,我们土家族待客的油茶汤,那才叫滚烫呢。"她边说边演示"凤凰叁点头"的斟茶手势,手腕起伏间,茶汤在叁个杯子里画出匀称的弧线。窗外恰好飘过缕薄雾,缠绕在远处的天子山腰,恍然觉得我们斟的不是茶,是正在蒸腾的云海。
某天午后练茶百戏,试着用茶匙沾着抹茶粉在茶汤上作画。原本想画御笔峰,结果晕成了墨团团。老师接过茶盏,手腕轻转几下就勾出了石峰轮廓:"我们这儿的山水不用画太细,意思到了就行。"她指着茶沫间浮动的山影,"你看,是不是像雨后乍晴的袁家界?"
深秋时节能喝到炭焙的秋茶,滋味比春茶更醇厚。陶炉里的核桃炭噼啪作响,老师拎着铸铁壶往紫砂壶里高冲,突然说:"听过'茶叁酒四'没有?叁个人喝茶最相宜。"她分茶时特意把第一泡留给自己,"这头道茶叫师者茶,涩味重,该老师喝的。"第二泡才推给我们,汤色已转为清亮的琥珀色。那时候突然懂得,为什么说茶艺课教的不仅是手艺。
现在每次路过澧水桥头,看见那些吊脚楼里透出的暖黄灯光,总会想起茶海上缓缓升腾的蒸汽。或许某天你来到天门山下,也能在某个挂着蓝印花布的门帘后,遇见正将月光收进茶荷的茶人——他们总习惯在茶席旁多摆个杯子,等着与推门而入的旅人,共饮一盏云雾滋润的时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