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林男人喜欢的小巷子,北方汉子偏爱的胡同风情
要说吉林男人为啥总爱往小巷子里钻,这事儿还真有点意思。前两天碰见邻居老李,他正拎着半斤猪头肉往胡同里走,我打趣问他:"这大冷天的,不在家暖和着?"他嘿嘿一笑:"你懂啥,这条巷子往里走第叁家,那家的酱骨头能香掉人舌头。"
巷子里的烟火气
吉林的巷子不像江南小巷那般婉约,倒是更接地气。青砖墙根底下,总能看到几个老爷们蹲在那儿下象棋。去年冬天特别冷,零下二十多度,他们愣是裹着军大衣在巷口杀得热火朝天。老张头走错一步棋,急得直拍大腿:"哎呀我这脑子!"旁边看棋的老伙计们便哄笑起来,空气里飘着哈出的白气,混着烟草的味道。
这些巷子往往藏着最地道的馆子。就说红旗胡同那家叁十年的老店吧,门脸儿小得差点找不着,可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,炖菜的香味能飘出二里地。老板是个粗嗓门的吉林汉子,见熟客来了就喊:"老规矩?今儿有新杀的猪,血肠正热乎着呢!"这话听着就让人心里暖和。
胡同里的人情味儿
去年腊月二十叁,我踩着积雪去找修鞋的老孙头。他的摊子就支在一条窄胡同里,叁平米不到的地方,堆满了各式各样的鞋。老孙头边补鞋边跟我唠:"这胡同我待了二十年,谁家孩子啥时候穿的第一双鞋,我都记得。"正说着,隔壁餐馆老板娘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饺子:"孙叔,趁热吃,白菜猪肉馅儿的。"
这些巷子见证着太多这样的瞬间。夏天傍晚,家家户户搬出小马扎,在巷子口乘凉。男人们光着膀子,摇着蒲扇,聊聊厂里的事儿,说说孩子上学的事儿。谁家要是炖了只鸡,准保会给邻居盛上一碗。这种亲近,在高楼大厦里可真难找着了。
记得有回下大雨,我在巷口躲雨,看见个大哥撑着伞急匆匆往外走。他媳妇在门口喊:"干啥去啊?"他头也不回:"老王家的车陷泥里了,我去搭把手!"这就是吉林男人,话不多,可心里装着街坊四邻。
正在消失的记忆
不过现在这样的巷子越来越少了。上个月路过青年路,发现那条我常去的巷子已经拆了一半,残垣断壁间还能看见褪色的春联。卖豆腐脑的大姐搬进了临街店铺,虽然生意还不错,可她总念叨:"还是巷子里好,老主顾来了能多唠两句。"
老李头现在没事就爱在还没拆的巷子里转悠,他说:"在这胡同里住了四十年,闭着眼睛都能摸回家。将来要是搬到楼房,真不知道咋适应。"他说这话时,正蹲在墙根下,手里攥着那把磨得发亮的紫砂壶。
或许再过些年,这些巷子真要成为记忆里的风景了。但那些发生在巷子里的故事,那些北方汉子爽朗的笑声,还有飘在巷子深处的饭菜香,都会留在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心里,成为这座城市最温暖的底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