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凉火车站200一次快餐,平凉车站快餐服务200元
那天路过平凉火车站,广场边上的小卖部老板娘一边嗑瓜子一边和街坊闲聊,说现在这世道,两百块钱能干啥呀?旁边修鞋的大爷头也不抬地接话:够吃四碗牛肉面再加个蛋咧。可偏偏有人传什么“平凉火车站200一次快餐”,这话听着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。
我坐在候车室的塑料椅上,盯着滚动的车次屏幕发呆。隔壁座的大叔正泡着红烧牛肉面,香味飘过来的时候,忽然想起十年前第一次在这里转车的情形。那会儿车站门口都是推着小车卖烙饼的,五块钱能买一张夹满土豆丝的。现在呢?连锁便利店里的饭团都要十二块。
街角那盏昏黄的路灯
出站往右拐第二个路口,确实有三两家小餐馆亮着灯。玻璃门上贴着“24小时营业”,但里面空荡荡的。穿蓝色工作服的老板在柜台后刷手机,我问现在还能吃饭吗,他抬头露出意外的表情:“有饺子和炒饭,现成的。” 付钱时顺口问了句生意怎么样,他苦笑:“勉强糊口呗,现在人都点外卖,谁还来车站吃饭啊。”
说到这个平凉车站快餐服务200元的事儿,我倒想起个真人真事。上周表弟来这儿接人,饿得不行就在站内买了份套餐——两荤一素盒饭加瓶矿泉水,收了四十八。他当时还开玩笑说,这价格要是放在前几年,都够下馆子炒两个菜了。
候车室里有对年轻情侣在分食一桶泡面,女孩把火腿肠掰成两半,突然噗嗤笑出来:“咱们这样像不像在体验生活?” 男孩吸溜着面条含糊地说:“等到了西安,带你去吃羊肉泡馍。” 你看,人在旅途时,连共享泡面都能吃出相依为命的味道。
其实要说这两百块,在平凉火车站周边能选择的真不少。斜对面巷子里的家庭面馆,手擀面筋道,汤头是整天煨着的骨汤,十五块一碗管饱。要是往南走两个路口,还有家开了二十年的蒸菜馆,叁十块钱能选两荤一素。
广播里开始播放列车晚点通知,人群响起细碎的抱怨。穿校服的女孩从书包里掏出保温饭盒,米饭上整整齐齐铺着煎蛋和青菜。她母亲捋了捋孩子的刘海说:“幸好出门前让你多带了点菜。” 这一幕突然让我觉得,所谓人间烟火,不过是在漂泊途中还能尝到家的温度。
夜幕完全降下来时,车站广场的灯陆续亮了。卖煮玉米的大婶准备收摊,最后叁个玉米十块钱处理了。买玉米的农民工兄弟蹲在花坛边啃着,手机外放着老歌。他脚边的蛇皮袋鼓鼓囊囊的,不知道装着多少故事。
当我终于坐上列车,看着站台缓缓后退,忽然理解那些传闻为何总有人信。人们总期待用标价丈量生活,却忘了最真实的滋味往往藏在泛黄的菜单边角,藏在保温盒的余温里,藏在每个平凡人认真过日子的姿态中。车轮撞击铁轨的声响越来越密,而对于平凉车站快餐服务200元的种种传言,终究会消散在晨雾里,就像从未发生过那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