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州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大学城附近炮楼别称
这个称呼怎么来的
第一次听本地学生提起"炮楼"这个说法时,我正坐在大学城西南角那家开了十多年的奶茶店里。几个穿着运动服的男生边吸珍珠边闲聊:"今晚还去炮楼那边吃饭吗?"我顺着他们目光望向窗外,那片被戏称为"炮楼"的建筑群在夕阳下拖着长长的影子。
这些六七层高的筒子楼确实容易让人联想到老式炮楼。方方正正的外形,密密麻麻的窗户,墙面上留着雨水冲刷的痕迹。最传神的是楼顶那些突出的招牌架,像极了碉堡的观察哨。不过当地居民更爱叫它们"学生快乐楼"——底层是各色小店,楼上住着学生,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天地。
麻辣烫的蒸汽从某栋楼的一楼飘出来,混着隔壁打印店的油墨味。二楼晾着的罢恤在风里摇晃,某个窗口传来练琴声,另一个窗口飘出游戏直播的喧闹。这些日夜不息的生活气息,让冰冷的建筑变得鲜活起来。
楼里楼外两个世界
走进任何一栋"炮楼",都能感受到奇特的时空交错。楼梯间或许还保留着90年代的水磨石地面,但推开房门,映入眼帘的可能是装着机械键盘的电竞桌,或是摆满化妆品的颈苍蝉风梳妆台。这种新与旧的碰撞,成了这片区域的独特气质。
经营了八年煲仔饭的陈老板靠在收银台前回忆:"最早这里就两栋楼,后来学生越来越多,慢慢盖到七栋。"他伸手指向对面新装修的公寓,"现在年轻人都要独立卫浴,我们这些老楼也在改造。"说话时,外卖订单的提示音此起彼伏。
这些被称为炮楼的建筑群,正在经历着悄无声息的蜕变。原本单调的灰墙上出现了彩色涂鸦,老旧的五金店旁边开起了网红甜品屋。但永远不变的是那些穿梭在楼宇间的年轻面孔,以及从深夜依然亮着灯的窗户里飘出的笑声。
住在3号楼的小王刚结束期末考,正趴在栏杆上看楼下广场舞:"虽然隔音不太好,但半夜饿了下楼就有烧烤,这种便利太难得了。"他房间的窗户正对着另一栋"炮楼"的侧墙,两个男生在对面阳台练习吉他,断断续续的弦音飘过狭窄的巷道。
这片建筑群就像个巨大的容器,装着一代代学生的青春记忆。或许再过十年,当有人提起"炮楼"这个别称时,仍然会有人会心一笑,想起那些在筒子楼里通宵赶论文,在楼下大排档喝酒谈天的夜晚。这些看似普通的钢筋混凝土建筑,早已成为大学城生活图景里不可或缺的底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