漯河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漯河学生3小时通话800元
这两天在家长群里,有个话题传得特别火,估计你也听说了——就是那个漯河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的事。说真的,我刚看到这个标题时,第一反应是:这怕不是谁家孩子玩游戏充错值了吧?可仔细一问,还真不是这么回事。
这事儿就发生在咱漯河本地,有个初中生,为了能和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多说会儿话,愣是攒了整整八百块钱的话费。你想啊,现在这年头,大家都用微信视频了,谁还花这么多钱打电话?可这孩子说,爸爸妈妈在工地上信号不好,视频老是卡,只有打电话最踏实。
那通电话里到底说了什么
我后来辗转联系到了这孩子的班主任。老师说,这个学生平时挺内向的,但那次通话之后,整个人都开朗了不少。原来,那叁个小时里,孩子把攒了半年的话都倒出来了——从期中考试考了第几名,到最近学会了做西红柿炒鸡蛋,甚至楼下的小野猫生崽了这种事,都迫不及待地要告诉爸妈。
说实话,听到这儿我鼻子有点发酸。现在哪个孩子不是手机、平板一大堆?可真正需要的那份陪伴,反而变少了。这个漯河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的故事,让我想起小时候,那时候没有手机,想爸妈了就只能写信,一封信要在路上走一个礼拜。
这事儿在网上传开之后,评论区也挺有意思。有人说这孩子太傻了,八百块干什么不好;也有人反驳说,你们不懂,这种情感需求,根本不是钱能衡量的。要我说啊,两边都有道理,但问题的关键不在这儿。
现在咱们的生活是方便了,视频通话一点就通。可你想过没有,有时候技术越发达,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反而显得越远。那个漯河学生3小时通话800元的选择,说到底是在用最笨的办法,寻找最真实的温暖。
我认识的一个心理咨询师说,现在很多孩子都有“情感饥饿”的问题——物质上什么都不缺,就是缺那种面对面、心贴心的交流。这个孩子的故事能引起这么多人关注,大概就是因为戳中了不少人心里的这个痛点。
当然啦,也不是说都要学这孩子花八百块打电话。但至少这个故事提醒了我们:在忙着给孩子报辅导班、买名牌衣服的时候,是不是也该问问自己,最近一次好好听孩子说话是什么时候?
就在昨天,我又听说这个学生的爸爸妈妈已经调整了工作安排,妈妈打算回漯河找份工作,多陪陪孩子。你看,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,一个看似冲动的决定,反而成了改变现状的契机。
说到这儿,我突然想起个细节。那孩子跟班主任说,他之所以要打满叁个小时,是因为算过了,这样平均每分钟四块多,比打短电话“划算”。你看,在孩子心里,能和父母多说一分钟,都是赚到了。
现在这个故事还在发酵,已经有本地的公司表示愿意资助这个家庭装宽带、买智能手机。不过我觉得,比起这些物质帮助,更重要的是大家开始重新思考亲子关系这个老话题。说真的,咱们是不是也该放下手机,好好听听身边人想说什么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