儋州火车站小巷子200块钱一次,附近街巷服务价格类似
巷子里的市井烟火
那天路过儋州火车站后头的老巷子,无意间听见两个蹲在杂货店门口的大叔闲聊。穿背心的大叔弹了弹烟灰说:"现在这巷子里理个发带按摩,统共才收五十块。"旁边戴草帽的点头接话:"东头那家修脚店更便宜,叁十块钱连带修老茧。"我放慢脚步听着,忽然想起前阵子听人提过儋州火车站小巷子200块钱一次的说法,当时还纳闷是什么服务这个价。
其实这类街巷里的生意经,就像老街坊厨房飘出来的饭菜香,带着股接地气的踏实劲儿。转角五金店老板常在记账本背面写价目表,修锁二十、通下水道五十,歪歪扭扭的数字透着随意。隔壁裁缝铺的阿姨总说:"我这改裤脚收十块,对面商场要叁十哩。"她踩着缝纫机踏板的声音,和巷子里自行车铃铛声混在一块儿,倒像在给生活打拍子。
要说这附近街巷服务价格类似的现象,倒让人想起菜市场里讨价还价的智慧。卖菜阿婆会把西红柿分成叁堆,品相好的卖五块,带斑点的叁块任挑,最后那堆快熟透的两块钱兜着走。这种定价方式在巷子里很常见,洗衣店擦鞋摊都这样,根据不同需求定不同价钱,反而让街坊邻里觉得实惠。
巷口修鞋的老师傅有回跟我唠嗑:"从前火车站没扩建时,我在这摆摊补双鞋底才五毛钱。"他手里的锤子敲打着鞋跟,"现在贴个前掌都要十五块咯。"但相比商场里修鞋柜动不动五十起步的报价,老师傅的价钱依然让老主顾们愿意蹲在小马扎上等。这大概就是街巷生意经的微妙之处——比正规店铺便宜些,又比流动摊贩可靠点。
偶尔能看到巷子深处藏着些手艺人的工作室,木工师傅做张实木小板凳收八十,比家具城便宜一半还多。他作坊里飘出的刨花香味,和巷子尽头包子铺的蒸汽混在一起,织成市井生活的网。有次见着个姑娘在陶艺工作室门前犹豫,店主探出头说:"试烧个小陶罐就收材料费,叁十块。"那姑娘眼睛一亮就跟进去了。
暮色渐浓时,巷子里的价钱牌陆续亮起暖黄的灯。卖红糖糍粑的叁轮车挂着"五元两份"的纸板,修理家电的店铺在橱窗贴着"清洗风扇二十元"的红色贴纸。这些数字在渐暗的天色里闪着微光,像在诉说这座小城另一种形式的烟火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