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安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南安站后巷风情
南安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是我每次出差归来最期待的风景。穿过出站口喧闹的人流,向右一拐,仿佛踏进了另一个世界。站前广场是城市的门面,光鲜亮丽;而站后巷子才是这座城市最真实的呼吸。
巷口修车铺的老张正蹲在地上补胎,看见我便扬起沾满机油的手:“回来啦?这礼拜比往常晚两天。”我递给他一支烟,他随手夹在耳后,继续捣鼓手里那辆二八大杠。巷子窄得只能容两人并肩,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,墙角探出几丛野蔷薇。午后阳光斜斜地切过屋檐,把晾衣绳上的白衬衫染成淡金色。
巷子里的烟火人生
再往里走,裁缝铺的缝纫机哒哒作响,王阿姨从老花镜上方抬起眼睛:“小伙子,衬衫袖口磨毛边了,明天拿来我给你镶个边。”她手边还放着半件未完工的旗袍,墨绿色缎面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。隔壁小吃店的蒸笼冒着白汽,刚出笼的包子散发着面香,老板娘用方言招呼熟客:“今天有新鲜的荠菜馅,给你留了两个。”
这条巷子像个固执的老人,在日新月异的城市里保持着自己的节奏。智能快递柜在巷口立了半年,最后大家还是习惯把包裹寄存在小卖部。李大爷总坐在树荫下摇蒲扇,谁家快递到了,他就扯着嗓子朝里喊一嗓子。他说这比手机短信管用,声音里带着人情味。
最让我着迷的是傍晚时分的南安站后巷风情。各家厨房飘出不同的香气,电视新闻声与炒菜声交织,有孩子趴在麻将桌上写作业。火车站传来汽笛声时,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朝巷口张望——或许在期待某个归来的身影。这种默契,是住在电梯公寓里永远体会不到的温暖。
去年秋天,巷尾那家开了叁十年的理发店差点关门。陈师傅的儿子要接他去新城区住,可他收拾好工具后又反悔了。他说老主顾们习惯了他的手艺,李老师每月五号来理发,赵师傅总要修面……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牵挂,织成了巷子里密不透风的人情网。
记得有回深夜晚归,巷口的灯坏了。我正犹豫着,修车铺的卷帘门忽然掀开一条缝,老张探出头:“听着脚步声就像你!”他举着沾满油污的手电筒,一直照到我单元门口。那束摇晃的光,比任何路灯都让人安心。
如今南安火车站即将扩建,站后这片老城区也在拆迁名单上。邻居们聚在巷子口议论时,语气里都是不舍。王阿姨说新城区的商铺租金太贵,老张担心修车铺无处可去。而我更怀念的,是这种推窗能打招呼,出门能聊家常的日子。
昨天路过巷子,看见几个年轻人举着相机在拍照。他们说这里很有“复古情怀”,可我更愿意称之为“生活本身”。当推土机终将到来,这些温暖的日常会不会也变成相册里泛黄的记忆?我站在巷子中间深吸一口气,想把这份踏实感永远留在肺腑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