廊坊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类似称呼的别称
在廊坊大学城读书或工作的人,大概都对“炮楼”这个称呼不陌生。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,还是在食堂吃饭的时候,旁边几个学长在讨论晚上去哪玩,其中一个随口就说:“要不去炮楼那边看看?”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,这名字听着可真够特别的。
其实吧,所谓的“炮楼”,指的就是大学城周边那些密密麻麻的自建公寓楼。这些楼房一栋挨着一栋,外观说不上好看,方方正正的,外墙也没什么装饰,看起来确实有点像战争年代留下的那些防御工事。不知道是哪位有才的学生最先叫出了这个名号,反正一传十、十传百,就这么叫开了。
这些建筑群的形成,说来也挺有意思。当年大学城刚建好的时候,周边还是一片空地。慢慢地,学生们多了,学校的宿舍不够住,附近村里的居民就看准了这个机会,在自家的宅基地上盖起了楼房,专门租给学生。你盖一栋,我盖一栋,没几年功夫,这片地方就完全变了样。
走在“炮楼”之间的小巷里,那感觉真是五味杂陈。头顶上是密密麻麻的电线,像蜘蛛网一样交织在一起;两旁的楼房挨得特别近,巷子显得格外狭窄。但就是这么个地方,却充满了生活气息。每到傍晚,各种小吃的香味就飘了出来,煎饼果子的、烤冷面的、炸串的,应有尽有。
说到居住体验,那可真是因人而异。住在“炮楼”里确实方便,下楼就是小吃街,走几步就能到学校,房租也比正规小区便宜不少。可问题也不少,隔音效果差是普遍现象,有时候隔壁看电视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。卫生条件嘛,也就那么回事,毕竟价格摆在那里。
我有个同学就在“炮楼”里租了个单间,他说最喜欢的就是那里的烟火气。晚上学习累了,下楼就能买到热乎乎的宵夜;周末想放松一下,走两步就能找到一起打游戏的朋友。虽然条件简陋了点,但这种便利和热闹,是学校宿舍给不了的。
不过话说回来,“炮楼”这个称呼虽然形象,但听起来总让人觉得不太舒服。住在里面的学生也未必都喜欢这个叫法。毕竟谁愿意跟别人说,自己住在“炮楼”里呢?可奇怪的是,这个略带戏谑的称呼就这么流传了下来,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一个代号。
在这些“炮楼”之间穿梭,你能看到最真实的大学生活。有学生在路边摊前等着买早餐,匆匆忙忙地赶去上课;有情侣在小店里吃饭,说着悄悄话;还有叁五成群的学生聚在一起,讨论着社团活动。这些场景,构成了大学城另一面的风景。
或许在很多年后,当这些“炮楼”都不复存在的时候,曾经在这里住过的人还是会记得这个特别的称呼。它会成为一代人共同的记忆,带着青春的印记,留存在每个人的心里。那时候再回想起来,可能连那些不太美好的细节,都会变得温暖起来。
现在每次路过那片区域,我还是会忍不住多看几眼。看着新一批的学生在这里进进出出,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。这些看似简陋的建筑,确实在某个阶段,给了很多年轻人一个临时的家。这么一想,“炮楼”这个称呼,反倒带着点亲切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