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州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,柳州品茶评选活动工作坊
最近路过青云夜市后巷,总能看到一块靛蓝底色的招牌亮着暖黄灯光,上面工工整整两行字:柳州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,柳州品茶评选活动工作坊。不少街坊捧着搪瓷杯站在门口闲聊,空气里飘着若有似无的茶香。这阵仗乍看像在搞什么比赛,仔细打听才明白,原来是几位老茶客自发捣鼓的民间品茶据点。
茶香里的江湖
推开门,满墙茶叶罐子挨挨挤挤摆着,从叁江早春茶到金萱乌龙足有二十多种。穿唐装的陈伯正用长柄铜壶冲泡红茶,水流在空中划出琥珀色弧线。"咱们这儿不搞花架子,"他擦擦壶嘴笑道,"去年冬至那场柳州喝茶大选海选,连融水县的茶农都带着自家秋茶来斗茶,评审席摆了叁张八仙桌还不够用呢。"
穿民族服饰的韦姐正在给玻璃杯里的茶汤拍照,银饰随着动作叮当作响:"去年夺冠的清明毛尖,现在成了茶友圈的硬通货。不过要说咱们柳州品茶评选活动工作坊最拿手的,还得是帮街坊配日常口粮茶。"她边说边把试饮杯推过来,茶汤在日光灯下泛着浅浅的金晕。
茶叶评审的门道
工作坊角落摆着专业评审器具,白瓷碗、汤匙、定时器一应俱全。但老师傅们更相信祖传的法子——看叶底要摊在青花瓷盘里,闻香得用紫砂闻香杯。李叔掀开陶罐让我闻今年收的山野白茶,带着阳光气息的茶香扑鼻而来。"机器测得出茶多酚含量,可测不出茶汤里的山水气啊。"他指着杯中舒展的茶叶,"好比这条索紧结的形态,就像咱们柳州的山势,陡峭里藏着绵柔。"
常有年轻人带着网购的"大师茶"来鉴茶。工作坊的茶师从不直接判真假,而是取出同类茶样对比冲泡。当两碗茶汤并列在灯光下,色泽深浅、茶毫沉浮一目了然。这种直观比较的法子,让很多茶友慢慢练出了火眼金睛。
最近他们正在筹备秋季评茶会,收集了叁十多种本地秋茶样本。茶饼、散茶、茶砖在竹匾里铺开,像不同派别的武林高手在此过招。有时为确定某种茶的评分,几位老师傅会反复盲品四五轮,争辩声惊得窗外麻雀扑棱棱飞走。
茶盏里的人情味
比起专业评审,街坊更爱工作坊的茶话会。每月十五的夜晚,退休教师周爷爷会来讲《茶经》,配上时令茶点。春天配艾粑,夏天佐莲藕糖,最近秋风起了,韦姐特意做了栗子糕。糯米甜香混着岩茶的矿物质的香气,竟意外地和谐。
上个月茶友小张要见女方家长,特意来学茶礼。老师傅们连夜给他恶补:奉茶时拇指不能扣杯沿,续茶要斟七分满。后来亲事成了,小张提着喜糖来报喜,工作坊特意用宜兴紫砂壶泡了十年陈普洱庆祝。陈伯拍着他肩膀:"记住啊,往后过日子就像泡老茶,火候急不得。"
夜幕降临时,工作室的灯光在青石板路上拉出长长光影。玻璃杯里的茶汤渐凉,但对于明天要试的新茶种,对于如何改进评茶表格的讨论,还在袅袅茶烟里继续飘荡。窗台上那排刚养护好的紫砂壶,正静静等待着下一次与茶叶的相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