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河口微信附近的人100元俩小时,老河口微信附近的人百元两小时
这几天老河口的朋友圈里,有个话题悄悄传开了。那天我在小吃店等牛肉面,听见邻桌两个大姐压低声音聊:“现在用微信附近的人,一百块能聊俩小时呢!”我心里咯噔一下,这年头怎么连聊天都明码标价了?
手机屏幕突然亮起,跳出一条新消息。原来是我家楼下理发店的王师傅,他皱着眉头把手机递过来:“您给瞧瞧,这‘老河口微信附近的人100元俩小时’靠不靠谱?我媳妇这两天总抱着手机不放...”
藏在屏幕后的温度
我试着搜了搜相关信息,发现不少人都遇到过类似情况。有个在河堤边开便利店的老乡说,他店里经常有中学生模样的孩子来借充电宝,捧着手机一坐就是大半天。有次他无意中瞥见屏幕,聊天界面里赫然写着“再续半小时”。
说来也巧,上周陪表妹去逛商场,在奶茶店听见两个年轻姑娘算账:“老河口微信附近的人百元两小时,比去看电影划算多了。”其中一个姑娘晃着手机,“至少能自己选人聊天”。
这种服务的出现,倒让我想起早年的电话热线。只不过现在换了个形式,藏在微信这个绿色图标后面。有些独居老人子女不在身边,也会通过这种方式找人说说话。住在沿江大道的李奶奶就说:“花点钱找人听我唠叨,总比对着电视强。”
那些转账记录背后
在邮局寄包裹时,遇到个来办业务的小伙子。他手机不停响着提示音,忍不住抱怨道:“这个月光给‘老河口微信附近的人百元两小时’转账就花了八百。”他苦笑着划开屏幕,“可有时候加班到深夜,确实想找个人说说话”。
不过这种事还真得留个心眼。开出租的张师傅跟我说过,有次载到个乘客,一路上都在用语音和人聊天,到付车费时却掏不出钱——原来微信余额全都转给了素未谋面的“倾听者”。
菜市场的刘婶倒是看得开:“现在去理发店洗头都要五十,花一百块找人聊两小时怎么了?”她边挑西红柿边说,“就是得记得关掉位置共享,这功能太容易暴露住址了”。
黄昏时分走在汉江边,经常能看见有人坐在石凳上对着手机喃喃自语。或许在这个人人都在刷短视频的时代,认真的倾听反而成了稀缺资源。不过要我说啊,与其花钱找陌生人聊天,不如去社区老年活动室下盘棋,至少那里的笑声是真实的。
夜色渐浓,我收起手机往家走。巷口飘来邻居家做饭的香味,楼上有户人家正在阳台上浇花。这些平凡的生活场景,忽然让人觉得格外踏实。或许我们缺的不是聊天对象,而是重新发现身边温暖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