莱芜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,莱芜品茶评选活动工作坊
最近路过莱芜老城区,发现巷子口挂起了崭新的招牌——"莱芜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"。这名字乍听起来有点特别,让我想起小时候在茶山看大人们斗茶的热闹场面。
记得那时候每逢谷雨前后,村里就会在晒谷场摆开八仙桌。各家都把珍藏的春茶拿出来,白瓷碗一字排开,沸水冲下去的瞬间,整个场子都飘着茶香。现在这种传统评选活动升级成了正规的莱芜品茶评选活动工作坊,倒是给爱茶人提供了更专业的交流平台。
茶香里的烟火气
走进工作室,正好赶上他们在准备今年的新茶品鉴会。竹编茶席上摆着七八种毛峰,有位老师傅正在教年轻人怎么辨认茶毫。他说:"别看都是嫩芽,有的带着板栗香,有的藏着兰花香,就像人有个性似的。"旁边几个年轻人边听边在本子上记着什么,那认真劲儿像是在参加重要的考试。
墙上贴着往届"茶王"的照片,得奖的有头发花白的老师傅,也有二十出头的年轻人。最让我惊讶的是,去年夺冠的居然是隔壁镇的大学生,他用现代发酵技术改良了传统炒青工艺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爷爷总说"茶如人生",现在看来的确如此——既需要传承,也离不开创新。
工作坊的负责人给我泡了杯今年的明前茶,随口聊起他们最近在做的项目。原来他们不仅在研究茶叶品质,还在记录不同村镇的饮茶习俗。比如西山那边习惯用陶壶慢煮,东街的老人则坚持用盖碗冲泡,说是更能锁住茶香。
舌尖上的学问
看着玻璃杯中舒展的茶叶,忽然想起第一次参加茶会的经历。那时分不清什么是回甘什么是锁喉,现在跟着工作坊学了几个月,总算能品出点门道了。其实喝茶这事挺有意思,同样的茶叶,用不同水温冲泡,味道就能差出十万八千里。
上周他们举办了个盲品活动,把十种茶编号让大伙儿猜品种。有个挺时髦的小姑娘连续猜中了好几个冷门品种,问起来才知道她家叁代都是制茶师傅。她说现在年轻人很少愿意学这个了,但在这个莱芜品茶评选活动工作坊里,反而结识了不少同龄的茶友。
工作室最近还在开发茶旅路线,带着游客从采茶开始体验整个制茶过程。听说有个深圳来的游客,原本只是随便逛逛,结果跟着炒了一下午茶青,临走时买了叁斤茶叶,说这比在商场买的有意思多了。
茶室角落放着本厚厚的留言册,翻看时发现有个孩子用彩笔画了幅画:蓝天下,茶山像绿色的波浪,大人们正在茶丛间忙碌。旁边歪歪扭扭写着"我家的茶最香"。这让我突然觉得,或许这就是莱芜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最珍贵的部分——不仅评出了好茶,更连起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。
夕阳西下时,工作室渐渐热闹起来。下班路过的人们顺道进来喝杯茶,聊聊今天的茶叶行情,说说各自遇到的趣事。窗外的老槐树在晚风里轻轻摇晃,茶香混着笑语飘出窗外,仿佛给整条老街都染上了淡淡的暖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