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拉山口耍女娃,阿拉山口游女童
站在阿拉山口的老街上,我瞧着那些扎着羊角辫的小丫头们追着皮球跑,笑声跟银铃似的洒了一地。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,也是这么在尘土飞扬的巷子里疯跑的。
其实要说这“阿拉山口耍女娃”啊,可不是什么稀罕事。往街那头走两步,就能看见几个半大小子蹲在土墙根下头,拿树枝在地上画格子,招呼邻家的小姑娘一起来“跳房子”。那丫头片子把辫子一甩,小布鞋在格子里轻巧地蹦跶,旁边还有俩更小的女娃娃蹲在地上拍手。这光景,打我爷爷那辈起就有了。
山口人家的寻常日子
巷子口的老杨正晒着太阳,他孙女儿蹲在旁边玩石子儿。老杨眯缝着眼说:“咱这儿的娃,风里土里滚大的。小子丫头凑一堆,撅着屁股掏鸟窝、摘沙枣,哪分什么彼此。”正说着,他那小孙女赢了石子游戏,咯咯笑着跑去追邻家的花猫了。
要说这“阿拉山口游女童”的乐趣,还真不少。开春时节,半大的丫头跟着哥哥们去山口放风筝。那边坡上长着耐旱的骆驼刺,她们就摘几根编个小圈圈戴头上,学着电视里的公主模样。风大的日子,风筝呼啦啦地往上窜,线轱辘在手里嗡嗡地转,小丫头使劲拽着线,脸蛋憋得通红,那股子认真劲儿别提多招人疼了。
夏天的傍晚更是热闹。太阳刚落山,暑气还没散尽,那些十来岁的女娃就拎着小桶跑到老街那口老井边。打上来的水还带着地底的凉气,她们把脚丫子往桶里一浸,舒服得直眯眼。有时还会互相泼水玩,衣裳湿了也不恼,反而笑得更欢了。
这些玩耍的女娃子里头,要数老陈家那对双胞胎最显眼。俩丫头长得一模一样,都剪着齐耳的短发,跑起来像俩小旋风。有一回我看见她们在土坡上比赛滚铁环,铁环哗啦啦地往前冲,她们在后头追,辫子都快飞起来了。旁边的老太太们坐在门槛上纳鞋底,瞧着直乐呵:“这俩疯丫头,比小子还能闹腾。”
不过啊,这些阿拉山口耍女娃的景象,这几年也有些变化了。往年丫头们玩的抓羊拐、翻花绳渐渐少了,倒是见她们凑在一起看手机视频的时候多了。老杨有一回念叨:“现在这些小丫头,玩的花样跟我们那会儿不一样喽。”话是这么说,可我看那些小姑娘凑在一块儿叽叽喳喳的活泼劲儿,倒是一点没变。
傍晚时分,我又瞧见几个女娃娃在空地上跳皮筋,一边跳一边念念有词。皮筋一会儿踩在脚踝,一会儿升到膝弯,她们的身影在夕阳下拉得老长。有个扎马尾的小姑娘跳得特别利索,还能在空中转个圈再落地,旁边围观的小孩都拍手叫好。
天色渐暗,各家屋顶升起炊烟,母亲们站在门口吆喝孩子回家吃饭。那些玩得满头大汗的小姑娘们这才散去,约好了明天再来。看着她们跑远的背影,我忽然觉得,这阿拉山口游女童的光景,大概还会一代代延续下去,只是玩耍的方式会随着年月慢慢改变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