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化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,从化茗茶评选活动工作坊
这几天路过从化老街,发现巷子口新挂了块木牌子,写着"从化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"。青底金字在阳光下特别显眼,引得不少街坊围着议论。这名字听着新鲜,走进去一问才明白,原来是要办场民间茶人比拼的活动。
工作室里飘着淡淡的茶香,几个老师傅正在整理茶具。墙上挂着从化各处茶园的地图,红绿标记密密麻麻的。负责人老陈给我泡了杯本地红茶,慢悠悠地说:"咱们这活动不搞花架子,就想找出真正懂茶的老师傅,还有那些被埋没的好茶叶。"
茶香里的老手艺
在工作室待了半小时,就见到叁位茶农带着自家茶叶来报名。李大叔从摩托车后座搬下来两个陶罐,打开盖子,满室都是兰花香。"这是我在凤凰山新采的单丛,听说这儿在办从化茗茶评选活动工作坊,特地赶早来的。"他边说边搓着粗糙的手,眼睛里闪着期待的光。
负责品鉴的吴老师傅告诉我,他们评判标准很实在:既要看茶叶外形,更要重滋味。说着他提起一把小铜壶,热水冲进盖碗瞬间,茶香就窜出来了。"好茶自己会说话。"他笑着说,"我们就是帮忙传个话。"
现场有位年轻姑娘在认真记笔记,问起来才知道是农学院的学生。"现在年轻人知道茶道的越来越少啦,"她翻着记得密密麻麻的本子,"但这个从化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挺有意思,把老传统玩出了新花样。"
茶碗里的乡情
说来也怪,这个活动消息传开后,连城里工作的年轻人都周末赶回来参加。在开发区上班的小张特意请了假,带着父亲珍藏的茶饼来交流。"我爸种了一辈子茶,"他小心地打开棉纸包装,"要是知道他的茶能参加从化茗茶评选活动工作坊,肯定特别开心。"
工作室角落里,几位老茶客正围坐着品茶。穿唐装的林伯抿了口茶汤,眯起眼睛:"这茶有山场的味道。"旁边立即有人接话:"是啊,就像咱们小时候在晒谷场喝的那个味儿。"茶香袅袅里,大家的话匣子都打开了,从制茶火候聊到雨季对茶叶的影响。
老陈说,最让他们感动的是,很多茶农把参赛当成了大事。有人天不亮就动身,走十几里山路把茶叶送过来;有人拿出祖传的制茶工具,说要让老物件见见光。这些细节让这个从化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变得格外有人情味。
黄昏时分,工作室里依然热闹。新送来的茶叶样品堆了半面墙,记录本上写满了各种点评。窗外飘起细雨,老陈又续了壶茶:"你看,这雨一下,明天的新茶味道又要变了。"茶汤在白瓷杯里荡漾,倒映着窗外朦胧的远山。或许这就是茶文化的妙处,既装着这片水土的记忆,又连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念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