莱芜泄火的小巷子,莱芜消火的小巷子
说起莱芜,很多人会想到钢铁,但那座城市里真正让人惦记的,反倒是些不起眼的小角落。比如那条被老居民们称作“莱芜泄火的小巷子”。
第一次听到这名字,我愣了半天。泄火?这词儿听着有点冲,又带着点市井的直白。朋友笑着解释:“就是心里憋得慌的时候,去那儿走走,气就顺了。”
巷子是真的老。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墙角爬满青苔,有些地方得侧着身子才能过去。下午四五点钟光景,阳光斜斜地切进来,把半条巷子染成暖黄色。卖豆腐脑的大婶推着小车吱呀吱呀地经过,香味飘了老远。
巷子里的烟火气
往深处走,生活的气息就浓了。有户人家把矮桌搬到门口,一家老小围着吃晚饭。老爷子抿口小酒,咂咂嘴;小孩扒拉着碗里的米饭,脸上还粘着饭粒。他们看见生人也不诧异,反倒点点头,像是早就认识。
再往前,是个剃头摊子。老师傅手里推子嗡嗡响,和坐着的老主顾聊着家长里短。“这两天热得邪乎。”“可不嘛,树叶子都打卷儿了。”话很平常,可听着就是让人心里踏实。
我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这叫“莱芜泄火的小巷子”。在这里,时间慢下来了,那些堵在心口的烦闷,好像被这慢吞吞的节奏一点点化开。手机在这里信号不太好,倒是逼着你抬头看看天,看看身边经过的人。
想起早上在办公室,为个方案急赤白脸的,现在觉得那都不是事儿。巷子那头传来几声狗叫,夹杂着谁家炒菜的刺啦声,这些声音混在一起,反而让心里特别静。
另一个角落
拐个弯,朋友指着另一条稍宽些的巷子:“那儿,我们叫它莱芜消火的小巷子。”我仔细看了看,这条巷子确实不太一样——有几家小茶馆,老人们在下棋;还有个修鞋的老师傅,不紧不慢地敲打着鞋跟。
消火和泄火,一字之差,味道却不同。泄火是让闷气散出去,消火更像是慢慢地抚平、化解。坐在茶馆门口的大爷说,他在这条巷子住了六十年,“年轻时候脾气爆,后来天天来这儿坐坐,性子就磨平了。”
天色渐晚,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。不是那种刺眼的白光,是昏黄的、柔和的光,把人的影子拉得老长。我忽然想,城市发展这么快,为什么这些小巷子能留下来?大概就是因为人们需要这么个地方,需要这条莱芜泄火的小巷子,也需要那条莱芜消火的小巷子。
它们不像商场公园那样光鲜,却提供了一种最简单也最难得的东西——让疲惫的人有个地方喘口气,让烦躁的心慢慢安静下来。这种功能,是任何现代设施都替代不了的。
离开时又经过那家剃头摊,老师傅正在收摊。他冲我笑了笑:“下次心里不痛快,再来走走。”我点点头,心里那点工作上的焦虑,不知不觉已经烟消云散。这条普普通通的小巷,确实有种神奇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