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昌品茶喝茶工作室,宜昌茶道品茗工作室

发布时间:2025-11-06 11:17:10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天路过沿江大道,偶然瞥见“宜昌品茶喝茶工作室”的招牌,暖黄色的灯光从落地窗里透出来,几位客人正慢悠悠地端着白瓷杯。推门进去,穿亚麻衫的茶艺师小陈抬头一笑:“今天试试新到的峡州碧峰?”

工作室里摆着四五张原木茶台,空气里飘着若有似无的茶香。靠墙的博古架上,宜昌本地的红茶、绿茶装在青花瓷罐里,标签上手写着采摘时节。小陈拎来铜壶浇烫茶具,热水撞在紫砂壶内壁的声音,像极了叁峡溪涧的流水。

茶香里的山水印记

“您闻闻这干茶——”小陈把温热的闻香杯递过来,竟带着炒青豆的香气,“咱们宜昌茶有个特点,长在江边雾里,叶片厚实耐泡。”他边说边演示凤凰叁点头,水流从壶嘴泻下时连续叁起叁落,茶叶在玻璃杯里翻飞舒展,渐渐露出黄绿明亮的汤色。

坐在对面的李阿姨是常客,她捧着茶杯感慨:“我年轻时在茶厂工作,现在退休了反倒在这儿找回泡茶的感觉。”她熟门熟路地用茶夹分杯,还提醒我初泡要趁热喝,“第二泡才出真味呢。”

窗外飘起细雨,江面泛起朦胧水汽。小陈又换盖碗冲泡秭归龙珠,白毫在水中缓缓沉浮。他指着茶汤说:“您看这‘冷后浑’现象,说明茶多酚含量高,是地道高山茶。”茶汤入口鲜醇,喉间回甘像吃过青橄榄,确实与平日办公室的茶包不同。

茶席间的人情温度

斜对角的大学生正跟着茶艺师学盖碗的使用技巧,不慎被热气烫了手指。旁边戴老花镜的大爷笑着示范:“手腕要这样悬着转叁圈。”他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宜红工夫茶厂当过质检员,现在常来教年轻人辨认真假野茶。

第叁次来时赶上茶会,宜昌茶道品茗工作室里坐满了人。茶点摆上本地特色的凉虾和顶顶糕,大家传饮着同一泡邓村绿茶。穿汉服的姑娘在弹古筝《高山流水》,有个上海游客惊讶地说:“原来宜昌不止有叁峡大坝,还有这样的茶文化。”

小陈给新来的客人调整冲泡时长,轻声解释:“水温低些能泡出甜味。”他记得常客们的偏好——王老师喜欢粗陶杯,张医生总要加两朵菊花。这种熟稔让人想起老街的杂货铺,老板知道你家里缺什么。

雨停时晚霞映在茶台上,李阿姨正在教两个年轻人辨认茶渍:“养得好的紫砂壶,久了会有茶山。”她那只用了十年的朱泥壶,内壁已凝出棕褐色的光泽。大学生举着手机拍茶氲,白雾在镜头里幻化成飞鸟形状。

准备离开时,小陈包了包试饮装递过来:“这是太平溪镇的秋茶,晚上喝不影响睡眠。”走出门回头望见窗内的光影,突然理解为什么有人愿意跨半个城赶来。这哪里只是喝茶的地方,分明是都市里的山水茶亭,用一杯茶的工夫,让漂泊的味蕾找到归处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