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彦淖尔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车站后街的小胡同
巴彦淖尔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车站后街的小胡同
每次从巴彦淖尔火车站下车,随着人潮涌出那栋高大的建筑,我总会有那么一瞬间的恍惚。站前广场宽阔、整洁,车流不息,是属于每一个行色匆匆的旅人的。但我的脚步,却总是不由自主地,被站房侧面那条不起眼的、通向后面的小路吸引。好像那儿藏着这个城市另一个,更真实的呼吸。
拐进去,世界仿佛瞬间就慢了下来。喧嚣被甩在了身后,这里就是那条着名的车站后街的小胡同。说它着名,其实外地人压根不知道,只有我们这些本地人,或者常来常往的“老客”,才会把这里当作一个秘密据点。脚下的路不再是光滑的石板,而是有些年头的旧水泥地,坑坑洼洼的,下雨天得小心点走,免得溅一裤脚泥水。
两旁的房子矮矮的,墙皮有些剥落,露出里面砖头的颜色。但这丝毫不显破败,反而有种被岁月浸润出的温柔。几家小旅馆的招牌还是那种老式的灯箱,红底白字,有的灯管坏了一截,字就显得缺胳膊少腿。小卖部的窗口很小,外面挂着琳琅满目的零食和饮料,老板就坐在里头的竹椅上,听着收音机里吱呀呀的戏曲,也不怎么抬头招揽生意。
再往里走,那股子生活气息就更浓了。空气里混杂着各种味道——刚出锅的焙子那面食的焦香,不远处一家熟食店飘来的卤肉味儿,还有谁家阳台上晾晒的衣物,被太阳晒过后那种干爽的气息。这些味道混在一起,不冲,反倒让人觉得踏实,是过日子的味道。你瞧,那个修自行车的大爷,就在自家门口摆弄着车链子,手边茶杯里的茶水已经没了颜色。几只麻雀在电线杆上跳来跳去,叽叽喳喳的,一点也不怕人。
我常想,这巴彦淖尔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就像一个舞台的后台。前面是光鲜亮丽、按部就班的演出,每个人都扮演着旅客的角色;而后台这里,才是卸了妆、换上舒服衣裳的真实生活。有人在这里歇脚,一碗热腾腾的面条下肚,赶路的疲乏就消了一半。有人在这里迎来送往,拥抱和告别都发生在这窄窄的通道里,情感显得格外真切。
有时候,我会在一家叫“老王杂碎馆”的小店门口停下来。店面不大,只能摆下四五张桌子,但那股子羊杂汤的香味,能飘出好远。老板是个脸膛红黑的中年人,话不多,看见熟客就点点头。我坐下,不用开口,他就会端上来一碗奶白色的、撒着香菜和辣子的杂碎汤,配一个刚烤好的白焙子。汤是滚烫的,喝一口,从喉咙一直暖到胃里,那滋味,比任何大酒店里的珍馐都来得舒坦。在这里,你能听到最地道的本地口音,聊着最家长里短的事。
天色渐渐暗下来,胡同里亮起了灯。不是广场上那种雪亮的路灯,是每家每户窗口透出的、颜色不一的灯火,黄的,白的,暖暖的。它们把人的影子拉得老长,投射在斑驳的墙上。火车的汽笛声又从前方隐约传来,又一班列车到站或启程了。但这车站后街的小胡同,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奏,不紧不慢地呼吸着。它见证着车站的繁忙,却固守着自己的宁静与温情。下次你若是路过巴彦淖尔,不妨也来这后面走一走,或许,你也能品出点不一样的东西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