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平品茶教室工作坊,南平茶艺课堂体验坊
周末的早晨,老街还笼着薄雾,青石板路上已经传来零星的脚步声。我推开那扇雕花木门,茶香像等候多时的老朋友,轻轻迎了上来。这里是南平品茶教室工作坊,一个能让时间慢下来的地方。
穿着棉麻围裙的老师正在擦拭茶具,她抬头笑了笑:“先找个位置坐下吧,水刚烧上。”窗边的长桌上摆着几个陶罐,揭开一看,是不同火候的武夷岩茶。那股带着矿物气息的茶香,瞬间把人从城市喧嚣里拽了出来。
当茶汤滑过舌尖
“很多人觉得品茶很玄乎,”老师拎起一把朱泥小壶,“其实就像认识新朋友——得慢慢接触。”她演示第一泡时,动作行云流水。热水冲入盖碗,茶叶舒展开的瞬间,整个房间都弥漫着兰花香。我学着她的样子端起品茗杯,茶汤在舌尖转了一圈。咦?居然真的尝出了蜜糖味,后劲还带着清凉感,像山泉流过喉咙。
隔壁的大姐惊呼:“这和我平时拿大杯子泡的完全不是同个东西啊!”大家都笑了。老师趁机讲解:“茶叶就像在跳舞,水温是音乐,器具是舞台。”她让我们对比尝不同水温泡的茶,果然九十度的茶汤更甜,沸水泡的反而发涩。这种亲手实验的体会,比看多少书都来得真切。
藏在叶片里的故事
中场休息时,我们围在烘焙机旁看老师傅做茶。他摊开掌心,那些卷曲的叶片躺着像在睡觉。“每片茶都记得武夷山的云雾,”老师傅说话带着闽北口音,“做茶人要做的,就是帮它记住最好的时光。”他演示摇青时,竹筛在他手里变成旋转的舞台,茶叶碰撞出沙沙的节奏。我突然理解为什么说茶有生命——从采摘到烘焙,它一直在变化呼吸。
回到茶席,有个年轻女孩正小心地给公道杯传汤。她说这是第叁次来南平茶艺课堂体验坊:“每次都能发现新东西。上次学注水手势,这次体会坐杯时间。”她手腕轻轻一转,琥珀色的茶汤划出优美的弧线,没有半滴洒在外面。
窗外日头渐高,茶席上的交谈声更密了。有人说起自己第一次喝到老丛水仙的震撼,有人讨论该怎么给父母泡茶。老师偶尔插句话,更多时候看着我们笑。她后来跟我说:“其实最好的茶艺,就是让人喝到那口‘对了’的茶。”
临走时,我带着满身茶香和一套简易茶具。街道上车水马龙,但手里那片包着茶叶的棉纸,还存着山场的清幽。这套从南平品茶教室工作坊学来的冲泡方法,后来成了我和家人分享时光的纽带。每当热水淋过壶身,总会想起那个雾气蒙蒙的早晨,想起一屋子陌生人因为一杯茶渐渐熟络的画面。
茶凉了可以再续,但有些滋味停在舌尖就再也忘不掉。或许这就是茶道的魅力——它不急着告诉你答案,只是安静地等着你自己发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