泉州火车站附近站街,周边街巷见闻随记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4:01:03 来源:原创内容

街灯下的身影

傍晚六点刚过,我背着包从泉州火车站出来,顺着人流往西侧那片老居民区走。天色将暗未暗,路灯已经亮起来了,橘黄的光晕在薄暮里显得朦朦胧胧。这条路我走过不少回,知道再往前拐两个弯,就能看见那些撑着伞站在街角的人。

要说这泉州火车站附近站街的情况,其实算不上什么秘密。沿街小店门口叁叁两两地站着些中年妇女,手里拎着布包,有的在玩手机,有的就安静地站着。她们很少主动招呼人,大多时候只是静静观察来往的行人。有个穿碎花衬衫的大姐靠在电线杆旁,眼神跟着一个拖着行李箱的小伙子移动了十来米,见对方没有停下的意思,便又低下头继续刷视频了。

我在路边摊买了瓶矿泉水,和卖水的大爷闲聊起来。“这些大姐天天在这儿?”大爷拧开老花镜擦了擦:“可不嘛,比我这摊子还准时。五点半来,九点前准走人。”他指了指对面那栋旧楼,“都住这附近的,白天在厂里干活,晚上出来站会儿。”我这才注意到,她们穿的确实都是些普通的家常衣服,运动鞋鞋帮上还沾着些许灰。

正说着,看见个穿蓝色工装的大姐朝这边走来。她在报刊亭前停下,从兜里掏出个馒头,就着矿泉水慢慢吃起来。那馒头看起来有点硬,她吃得很慢,时不时抬头望望火车站出口的方向。这个时间点,出站的旅客特别多。

夜市渐渐热闹起来,烧烤摊的烟雾混着香味飘过来。我发现这些站街的人很有意思——她们从不往人多的地方挤,就守在巷口或者树影下,像是刻意保持着某种距离。有个戴草帽的阿姨甚至自带小板凳,坐在修车铺旁边的空地上,手里还打着毛线,要不是偶尔抬头张望,真以为她就是乘凉的街坊。

街巷见闻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,是她们之间的默契。虽然站得分散,但谁那儿有生意了,其他人都会很自然地别过脸去。有次看见个拖着行李箱的男的在和穿红衣服的大姐说话,旁边几位立刻转身的转身,低头看手机的看手机,直到那两人说完话分开,才恢复原先的状态。

晚上八点多,人渐渐少了。我数了数,这条五百米不到的街上,前前后后站了七八个。她们大多单独行动,偶尔两个相熟的会凑近说几句话,声音压得很低。有个年轻些的姑娘一直在打电话,语气听起来挺着急,像是在催谁还钱。

九点整,穿碎花衬衫的大姐第一个离开。她把手机塞进布包,沿着巷子往南走了,步子和来的时候一样不急不慢。接着另外几个也陆续收拾离开,最后只剩下戴草帽打毛线的阿姨。她把毛线活儿塞进布袋,拎着小板凳站起身,朝路口张望了一会儿,这才慢悠悠地消失在夜色里。

路灯把树影拉得很长,街上又恢复了夜晚的宁静。烧烤摊的老板开始收摊,报刊亭也拉下了卷帘门。我站在街角发了会儿呆,想起卖水大爷说的话——她们九点前准走。果然,现在整条街都空了,好像刚才的一切都只是我的错觉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