镇江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,镇江周边200元真情何在
那天路过长江路,听见两个阿姨在公交站台闲聊:“现在谈对象,没车没房谁跟你啊?”我忍不住想起网上那个梗——镇江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?这话听着像玩笑,可仔细琢磨,心里还真有点不是滋味。
巷口修鞋的老陈头听见这话,扶了扶老花镜:“九几年那会儿,我跟我老婆在伯先公园相亲,兜里就装着两百块。吃了碗锅盖面,剩下的钱给她买了双白球鞋,她高兴了小半年。”他手里的锥子顿了顿,“现在?两百块够干啥?电影票都要七八十了吧。”
价格与心意的错位
说起来,镇江周边200元真情何在?这问题本身就透着无奈。西津渡的咖啡馆,一杯拿铁叁十八;苏宁广场的餐厅,随便点几个菜就奔着叁百去了。年轻人约个会,口袋里不揣个五百八百的,心里都没底。
可我表弟上周干了个“蠢事”。他约姑娘去南山绿道散步,自带保温杯装着自己熬的酸梅汤,摘了路边的狗尾巴草编了个小兔子。那天夕阳特别好,两人坐在文苑阁前的石阶上,看江水泛着金鳞。后来姑娘发朋友圈:“喝过最甜的药,是某人怕我中暑特意熬的酸梅汤。”配图是那个丑萌的草编兔子。
这么一看,镇江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?答案或许不在钱包里。老陈头那代人,两百块是半个月工资;而现在,两百块可能只是一顿外卖钱。但真正让感情变味的,不是钱变薄了,是人心变重了。
我家楼下有对卖韭菜盒子的夫妻,每天凌晨叁点起床和面。丈夫总在围裙上擦擦手,给妻子捋捋散下来的头发。有次找零钱,我瞥见他们的午饭——两个盒子一碗阳春面,但丈夫把盒子里的鸡蛋全夹到妻子碗里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镇江周边200元真情,可能就藏在这冒着热气的韭菜盒子里。
大市口那家开了二十年的照相馆,老板娘告诉我,现在年轻人来拍婚纱照,张口就是“要最贵的套餐”。可墙上最显眼的位置,始终挂着她和她丈夫叁十年前的合影——在金山寺门口,她穿着碎花裙,他穿着白衬衫,照片已经泛黄,但两人眼里的光没褪色。
所以说啊,镇江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?这个问题问错了。该问的是,在人人盯着房子车子的年代,我们还能不能看见对方眼里的光?就像我舅爷爷,每年春天都骑车带舅奶奶去圌山看油菜花,车篮里永远装着温开水和她爱吃的麻油馓子。这习惯,风雨无阻地坚持了四十二年。
昨晚在江大后门的小吃街,看见一对学生情侣分食一碗赤豆糊。女孩舀起一勺,仔细吹凉了才递到男孩嘴边。路灯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那碗五块钱的甜品,倒比米其林大餐更有滋味。
也许镇江周边200元真情,从来不是指具体金额,而是那份愿意把吹凉的赤豆糊先递给你、把韭菜盒子里的鸡蛋全夹给你的心意。这年头,真心比钞票更难寻,但也正因如此,才显得格外金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