库尔勒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叁小时通话消费八百元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02:31:55 来源:原创内容

电话那头究竟发生了什么

这事儿得从上周二说起。库尔勒某中学的张老师在批改作业时,偶然听到几个学生在走廊里叽叽喳喳:“听说隔壁班李伟叁天花了八百块话费!”“就光打电话?疯了吧?”张老师心里咯噔一下,这可不是小数目,够买多少本参考书啊。

李伟这个学生我见过,瘦瘦高高的,平时挺内向。他父母在城南菜市场有个摊位,起早贪黑的,一个月也就挣四五千。这下可好,八百块钱,相当于他们家一个礼拜的收入,就这么在叁天里通过电话线流走了。班主任王老师找他谈话时,这孩子始终低着头,手指绞着衣角,支支吾吾地说:“就是...有些题不会做,问了下同学。”

问同学问题能花八百?这话谁信呐。现在微信、蚕蚕这么方便,哪个学生还靠打电话问题目?再说了,什么题目值得聊上叁小时?王老师皱着眉在办公室里转圈,其他老师也议论纷纷。教语文的陈老师说:“我班上有学生说,最近好像在玩什么‘语音陪伴’游戏,就是找人连麦写作业。”

这事儿慢慢在校园里传开了。有学生偷偷告诉我,现在流行一种“学习监督”服务,就是找人通过电话监督写作业。但仔细想想,叁小时电话,真能全程学习?隔壁班的刘敏撇撇嘴:“肯定是打着学习的幌子聊天呗,我们班也有人这样,爸妈还蒙在鼓里。”

李伟的妈妈知道这事后,在教师办公室急得直跺脚:“这孩子以前挺省心的,最近确实老躲房间里打电话。问他跟谁聊,就说讨论学习。我们两口子每天收摊都晚上十点了,哪有时间多问...”说着说着声音就哽咽了。这种情况在很多家庭都不罕见,大人忙生计,孩子的情感需求就被忽略了。

后来才弄明白,那叁小时电话里,真正讲题目的时间不到半小时。剩下的时候,李伟都是在跟对方聊游戏、聊明星,还有学校里那些说不出口的烦恼。你说这孩子傻吗?倒也不是。就是太孤独了,有些话跟父母说不通,跟同学不好意思说,反倒愿意跟电话那头的陌生人倾诉。

这事儿给我们提了个醒。现在孩子看起来什么都不缺,其实心里空着一块。他们需要被理解,需要有人认真听他们说话。要是家长能每天抽出半小时,放下手机,专心陪孩子聊聊天;要是学校能多开些心理课,教孩子们怎么交朋友、怎么表达自己,或许就不会有这么多“库尔勒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”的怪事了。

话说回来,那个收了八百块的人也挺有意思。据说是个大学生,自称提供“学业辅导”,实际上就是陪聊。这种新兴的“陪伴经济”,到底是在解决问题,还是在制造新的问题?值得深思。

现在李伟的话费问题解决了,他父母给换成了每月30块的校园套餐。但真正的问题,恐怕不是换个套餐就能解决的。就像教导主任说的:“我们要关心的不是那八百块钱,而是孩子为什么要花这八百块钱。”这句话,说得在理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