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阳泄火的小巷子,贵阳舒心的小巷去处
巷口那盏昏黄的灯
那天加班到晚上九点多,心里头闷得慌,像是压了块石头。从写字楼出来,鬼使神差地拐进了公司后面那条从没走过的小巷。巷口有盏老路灯,光线昏黄昏黄的,刚好能照见石板路上湿漉漉的反光。
刚走进去十来米,就闻见一股熟悉的香味——是烤豆腐!巷子窄得很,两边老房子的窗台上还晾着衣裳。有个大妈坐在小凳子上摘折耳根,旁边收音机咿咿呀呀唱着听不懂的戏。再往里走,叁四家小店挨着,麻辣烫的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热气,炒饭的师傅颠锅的手就没停过。
我在烤豆腐摊前停下脚步。“来两块”,说完就靠在墙边等着。老板娘六十来岁,动作不快,但特别稳当。她往豆腐上撒辣椒面的时候,突然抬头说了句:“小伙子,眉头皱这么紧,工作不顺心?”我愣了一下,苦笑着点点头。
藏在市井里的温度
“尝尝这个”,她把烤好的豆腐递过来,“我家在这儿卖了二十年豆腐,啥样的人都见过。”咬一口,外焦里嫩,辣椒面香而不燥。说来也怪,就这么站在巷子里吃着热乎乎的烤豆腐,心里的烦躁还真散了不少。
往巷子深处走,看见个老大爷在路灯下下象棋,旁边围了两叁个人观战。他们用的还是那种很老的木头棋盘,棋子落在上面发出清脆的响声。没人玩手机,也没人大声说话,就安安静静地看着。我突然想起来,自己好像很久没这样停下来发会儿呆了。
再往前,有家理发店还亮着灯。老师傅正在给一个小孩剪头发,孩子妈妈坐在旁边织毛衣。墙上挂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海报,理发椅还是那种可以躺下来刮胡子的老式铁椅子。这场景,让我想起小时候爷爷带我去理发的情形。
这条贵阳泄火的小巷子,说不上有多特别,但待在这儿就是觉得舒服。它不像外面的大马路,车来车往吵得很。这里的节奏慢悠悠的,每个人都在认真地过自己的小日子。
另一种生活模样
回到巷口的烤豆腐摊,我又要了两块。老板娘还记得我,“怎么样,心里好受点没?”我这才发现,自己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把西装外套脱了搭在手上,领带也松开了。
“这条巷子啊,救过不少人呢。”老板娘一边翻着豆腐,一边慢悠悠地说,“前两年有个大老板,每天晚上都来吃豆腐,后来才知道他公司快要倒闭了。现在人家挺过来了,还常来。”她指了指墙角一个小板凳,“那就是他常坐的位置。”
我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,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小板凳,被磨得发亮。可能每个人都需要这么一个地方吧——不用说话,不用应酬,就安安静静地待着,让心里的火气慢慢降下来。
后来我成了这条巷子的常客。不是为了吃什么,就是喜欢这里的氛围。炒饭的师傅记得我不要葱,理发的老先生会留最新的报纸给我看。这条贵阳舒心的小巷去处,成了我在这个城市里最放松的地方。
有天晚上下雨,我撑着伞站在巷子里。雨水顺着瓦檐滴答滴答地落,巷子深处传来电视的声音,还有谁家炒菜的香味。那一刻突然明白了,为什么这么普通的一条小巷,却能让人把心里的烦躁都放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