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城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如何快速约,初到异地怎样迅速交友
刚来这座城市第叁天,我就体会到了什么叫“举目无亲”。站在陌生的街头,周围是听不懂的方言,连找个问路的人都得犹豫半天。这种时候,脑子里不由自主冒出个念头——能不能快点认识些新朋友?
说实话,初到异地怎样迅速交友真是个技术活。上周在小区电梯里遇到个邻居,明明看他提着超市购物袋挺沉的,我愣是没敢搭把手。后来在业主群看到他在找乒乓球友,这才借着约球的机会熟络起来。现在想想,当时要是主动问一句,说不定能早半个月交到朋友。
从线上到线下其实没那么难
现在的手机真是帮了大忙。我下载了两个本地人常用的生活类础笔笔,加入了好几个同城兴趣小组。刚开始只是在骑行小组里默默点赞,后来有次看到组织周末环湖骑行的公告,心一横就报了名。
记得第一次参加活动时,我还特意早到了十分钟,结果发现已经来了七八个人。组织者是个戴眼镜的小伙子,特别热情地给我介绍每个成员。那天骑完车,大家顺道去了家老字号喝羊汤,热腾腾的雾气里,听着他们用当地方言说笑,突然就觉得这个城市亲切了不少。
有个大姐说得挺在理:“咱们这儿的习惯啊,饭桌上最容易交朋友。”后来果然是这样,每次活动结束约个饭,关系就拉近得快多了。
有些机会就在眼皮底下
我们楼下的社区中心,每周叁晚上有免费的剪纸课。第一次去的时候,看见坐在旁边的大爷手法特别熟练,我就凑过去夸了几句。没想到大爷特别健谈,不仅教我剪纸技巧,后来还带我去了他常去的老年书法班——虽然我年纪差得远,但那里的老师听说我想学毛笔字,当场就收了我这个徒弟。
社区图书馆也是个好地方。有次我在旅游类书架前徘徊,有个年轻人主动给我推荐了几本本地风物志。聊着聊着发现我们都喜欢爬山,第二天就约着去了城郊的步道。这事儿让我明白,有时候抱着书本不如和人说句话。
单位同事小张的做法更让我开眼界。他每到周末就去家附近的篮球场,专挑人少的时候去。他说:“场地空的时候,陌生人反而更容易组队打球。”果然没过一个月,他就混熟了常在那片打球的一帮人。
其实想想,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节奏。在聊城时觉得交朋友是水到渠成的事,到了新环境反而束手束脚。现在渐渐懂了,不管是参加活动还是日常偶遇,关键是要把“我想认识人”的念头变成实际行动。上周在菜市场,我还和卖菜阿姨学了两句本地话,虽然说得不太标准,但她笑呵呵地又往我袋子里塞了把青菜。
慢慢来,总会好的。就像昨天和新认识的朋友在茶馆喝茶时他说的:“这城市看着大,其实转几个弯就能遇见熟人。”窗外的梧桐树在风里摇晃,茶杯冒着热气,我突然觉得,这个陌生的地方,开始有家的感觉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