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作那里有站小巷,协手此处有弄堂
合作那里有站小巷
前两天路过城南,无意间拐进一条窄窄的巷子。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墙角探出几枝栀子花,香气混着隔壁茶馆飘来的水汽,让人忽然就走不动路了。巷口杂货店的阿婆坐在竹椅上打盹,手边收音机里咿呀唱着戏文。这地方啊,明明离主干道就隔了两排房子,却像被时光悄悄藏起来的宝贝。
其实这样的巷子现在真不多了。前几天和老张聊天,他还感慨呢,说现在大家都爱往购物中心挤,空调吹得人头晕,哪有从前在巷子里乘凉舒服。可你说怪不怪,越是这样藏着掖着的地方,反而越容易遇见惊喜。那天我就是在这条小巷里,碰见了做竹编的老陈和他的徒弟们。
协手此处有弄堂
老陈的工作室就开在巷子深处,说是工作室,其实就是把老宅子的堂屋收拾出来了。叁个年轻人正跟着他学编竹篮,削薄的竹篾在指间翻飞。“现在肯学这个的少了。”老陈给我倒了杯茶,“要不是他们主动找来,我这手艺怕是要带进土里咯。”
最年轻的学徒小刘接过话头:“我们试过在线上招学员,效果总差那么点意思。后来把体验课放在这条弄堂里,反而来的人多了。”他说着指了指窗外,“你看这环境,坐在天井里干活,偶尔还有邻居送来自家种的杨梅,这种味道在写字楼里可闻不到。”
这话让我想起上海的朋友说过,他们那边的旧式弄堂也在发生类似的变化。有个做独立服装设计的工作室,特意选在石库门里,就是看中了老房子挑高的屋顶和木楼梯。设计师常说,布料挂在铸铁窗边的时候,会让人想起奶奶的裁缝铺子。
说来也奇妙,这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小巷弄堂,正悄悄变成合作的温床。年轻人带着新想法走进来,老师傅们守着老手艺等到了传人,这种搭配比任何刻意的商业合作都要自然。就像老陈说的:“他们教我拍短视频,我教他们认竹子的年纪,谁也没吃亏。”
现在经过那条巷子,总能看见些新鲜景象。有时是美院的学生坐在巷尾写生,画那些爬满墙的牵牛花;有时是附近的妈妈们凑在槐树下,跟着手艺人学做缠花发簪。巷口的阿婆现在不打盹了,忙着给游客指路,还学会用手机收账了呢。
昨天路过时,听见两个姑娘在巷子里拍照。穿汉服的那个边转伞边说:“这条巷子比网红打卡地有意思多了,每扇木门后面都可能藏着故事。”她的同伴正踮脚去摸门环上的铜绿:“对啊,而且你发现没,在这里做生意的人,眼神都特别踏实。”
或许这就是小巷弄堂最珍贵的地方。它不像商业街那样急着把什么都展示给你,而是等你慢慢发现。合作在那里有站小巷,不单是指某个具体位置,更像是在说:美好的相遇往往发生在不经意转弯的地方。而协手此处有弄堂,则是提醒我们,当不同世代、不同阅历的人愿意坐在同个屋檐下,连竹篾划过空气的声音,都会变得格外动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