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江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,青春时光里的点滴趣事
青石巷里的脚步声
洪江古商城的青石板路被夏末的雨浸得发亮,巷子深处传来忽远忽近的脚步声。那是我们班的男生女生们正挨家挨户收集老字号访谈资料,木门推开时带起的风铃叮当作响。穿条纹罢恤的小北踮脚去够檐下的灯笼,后排的女生们忽然笑作一团——原来他后脑勺翘着两撮没梳平的头发,随着动作一颤一颤的。
当时谁都没意识到,这些琐碎画面会在十年后的同学聚会上被反复提起。戴眼镜的学习委员现在成了精算师,却依然记得在曾府酒店后院,大家围着八仙桌分食一块姜糖的情景。糖块在众人手里传递,最后落到最腼腆的晓雯手中时,只剩指甲盖大小。她捏着糖纸在指尖转了转,突然掰成五份放进同学们手心,梧桐树的阴影正好掠过她微红的耳尖。
那些年洪江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的时光,就像巷道里交错的投影。男生们总抢着扛沉重的采访设备,转身就把叁脚架支在最陡的台阶下,给女生当临时扶手。女生们则把采访笔记整理成工整的电子档,特意把男生们手写补充的歪斜字句扫描成附件。有次在灶王宫拍纪录片素材,暴雨猝不及防浇下来,七八个人挤在戏台飞檐下分享同一把多功能军刀开核桃,核桃壳落进积水里,打着旋儿漂过布满苔痕的石阶。
记得最清楚的是在辰沅会馆做拓片那天。小北举着宣纸的手抖得厉害,墨汁眼看要滴到碑刻上,旁边伸过来叁双手同时扶住纸张四角。四个人的影子在青砖地上迭成蝴蝶形状,拓印完成的刹那,后院突然飞起一群白鸽,扑棱棱的振翅声里不知谁轻轻说了句“比民俗博物馆的藏品还完整”。后来这张拓片被班主任装裱在班级毕业纪念册扉页,背面藏着八道不同的笔迹——是当天所有人偷偷写下的报考志愿城市。
如今古码头边的吊脚楼改成了文创书店,我们当年常去的甜酒铺子还在原址,只是盛甜酒的土碗换成了青瓷盏。同学们散落在不同城市,但每当有人提起“洪江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”的旧事,微信群总会突然热闹起来。或许青春从来不是某个宏大的理想,而是青石板上并行的脚步声,是传到最后变形的悄悄话,是多年后依然能让你突然沉默的,半块没吃完的姜糖。